石桌掩藏閩台藍氏傳奇

出處:廈門日報五緣探微

本報“五緣探微”,以新發現的文物為主軸,這一專題推出之後,熱心讀者不斷給我們來電,提供了許多重要線索。尤其是廈門以外的讀者也關注到了本專題,漳浦縣讀者聯繫到我們,告知在當地發現了一批石刻文物,而這些文物和歷史上與廈門、漳浦、臺灣關係密切的藍氏家族有關。本報記者因此而趕赴漳浦縣,進行了獨家採訪。

農場“石桌”竟是御賜碑文

漳浦縣的大南阪農場位處梁山下,距縣城約4公里。農場一帶有閩粵古驛道和藍厝古村,早年農場在墾殖時,這裏有幾個特大墓葬被夷為平地,其中有幾塊大石碑無處安置,被農場員工架起,當作“石桌”。由於上面密密地嵌滿了文字,使用起來不方便,員工乾脆就給它們上了一層水泥。當時的人們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些石碑竟與乾隆皇帝曾在其禦制碑文(該石碑現存南普陀寺外碑廊)中提到的為平定臺灣而死于任上的藍元枚有關。這些新發現的石碑為藍元枚的御賜祭葬碑,及其家族的有關碑刻。

在滄桑歲月之中,這些石碑在農場裏默默地躺了數十年,有些當年抹上的水泥已經剝落。事有湊巧,近日,漳浦縣文化工作者王文徑從一些水泥剝落的石桌上面發現了字跡,職業的本能促使他進一步地查看,他發現這些藍氏家族的石碑,是珍貴文物。

藍氏家族功業建於閩台

現任漳浦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的王文徑先生是研究藍氏家族史跡的一個專家,他告訴我們,藍氏可稱得上是閩台關係中最重要的家族之一。清初康熙年間,施琅奉旨平臺的時候,藍元枚的先祖藍理即被任為右營遊擊,領前隊先鋒,隨福建水師駐紮在廈門。雍正年間,他的祖父藍廷珍任福建水師提督,常來往於廈門和臺灣之間。同時,藍氏家族又出現了一位“籌台之宗匠”藍鼎元。他曾隨族兄藍廷珍留台一年多,協助處理臺灣事務,在治台方面立下了非凡功績。藍鼎元曾悉心研究臺灣的地理形勢、風土民情及社會問題,向當時的朝廷提出了許多積極、有益的主張,如禁止臺灣民眾吸食鴉片,廢禁止婦女入台的法令,加強閩台兩岸往來等。特別是,他就廈門與臺灣的關係指出,“臺灣機栝全在廈門,不但咽喉控扼,且資訊易通,一切呼應便捷”,“控制臺灣,惟廈門最為扼吭,形勝所在,便於指揮”。因此,他的治台主張影響深遠,連橫在《臺灣通史》中為藍鼎元立傳,說“藍鼎元著書多關台事,其後宦台者多取資焉”。

到了藍元枚,已是乾隆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在台起義。乾隆五十二年,藍元枚受命入台平定林爽文起義。藍氏家族數代人在閩台兩岸立功建業的時候,都與廈門深深結緣。一代代藍家人憑藉廈門的對台優勢,制定平臺策略,醞釀治台藍圖。因此,廈門還留下一些與藍氏家族有關的民間故事,如審石獅等。可以這麼說,藍氏家族從漳浦到廈門,從廈門到臺灣,這其中既穿織著他們建功立業的軌跡,也穿織著藍氏家族在閩台兩岸的血脈。我們在採訪中得知,從藍理以後,藍家就不斷有人播遷寶島臺灣,並在那邊繁衍生息。現在的臺灣島上,有許多藍氏家族的後裔。因此,閩台兩岸的藍氏是一家人。

石碑無語諸多謎團待解

我們的話題,回到了石碑的主人藍元枚。據有關史料記載,藍元枚於乾隆五十二年初從江南水師提督任上調任福建水師提督,赴台圍剿林爽文。到台後,藍元枚“撫”“剿”並行,很受乾隆皇帝賞識。但當時他是抱病赴台,勉力從事。到農曆八月便病卒於臺灣彰化鹿仔港。當時乾隆皇帝“聞之深為憫惻”,“著贈太子太保,並賞銀一千兩,以示朕軫念勤勞優恤戎臣之至意”,並賜祭葬於漳浦梁山下,這些都是文獻上的記載。但滄海桑田,漳浦梁山範圍極大,墓葬何方,學者們眾說紛紜。另有民間說法則是藍元枚葬于“藍厝村”,今日,石碑被發現的地點正是藍厝古村,可以說,解了藍元枚所葬地點之謎。在新發現的藍元枚的墓道碑中出現了“水陸提督”這樣的名詞,有關文獻只記載藍元枚任福建水師提督,而該碑明確鐫有“福建水陸提督……藍公……”的字樣,這又多了一道謎團。在新發現的三塊石碑中,有兩塊與藍元枚有關,另一塊就是他父親藍日寵的墓道碑,這三塊碑是否就是藍氏墓葬的全部碑石,而藍厝村是否還有藍氏家族其他名人的墓葬,仍不得而知。這一切都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探索、考證,揭開謎底。

當我們的採訪行將結束時,有位專家對我們說,這幾塊無言的石碑,將引來閩台兩岸的相關學者的關注,專家學者們將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因為它們是閩台交往史上有力的物證和寶貴的文物。

/侯功挺盧志明王任藝/姚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oye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