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漫談平台建台清初藍氏三傑對台灣次級文化媽祖信仰的影響

      

壹、            台灣名稱的由來

貳、            台灣人的宗教信仰-媽祖

參、            平台建台清初藍氏三傑與湄洲媽祖及對台灣媽祖信仰的影響

(壹)、藍理與台南大天后宮及鹿港天后宮的關係

(貳)、藍廷珍與台南大天后宮及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

一、藍廷珍與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

       二、藍廷珍與台南大天后宮之關係

(参)、藍鼎元對台灣之貢獻及與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

     一、藍鼎元對台灣之貢獻

     二、藍鼎元與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

肆、結語

 

-全文完-

 

祖籍漳浦 清南澳總兵裔 後學藍孟德 2010年歲次庚寅菊月謹撰於南瀛屏東

  

漫談平台建台清初藍氏三傑對台灣次級文化-媽祖信仰的影嚮

壹、台灣名稱的由來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台灣古稱瀛洲。又有一說「台灣」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因閩南語發音而轉音成為台灣。「瀛洲」「員嶠」岱員」皆為神仙居住的地方,所謂島夷卉服,海外仙山,缥緲難求。

另有一說「台灣」古稱「海翁窟」,有許多鯨魚在台灣沿海巡游,沿海有許多沙洲,在海上遠眺像似鯨魚之背而稱之「鯤身」;今台灣安平古稱一鯤身島,在台南沿海有很多沙洲島,故稱那些島為二鯤身三鯤身而至七鯤身。到現在台灣在報導氣象時,仍稱在×鯤身海面風力幾級。在海中遠眺像似鯨魚之背,因遠望像「球」浮於海上而稱之為「丸」或「員」(即圓);台灣是大島故稱「大丸」或「大圓」、「大員」;因閩南語發音而轉音成為「台灣」。還有一說「台灣」原作「埋冤」或「大冤」﹐後因其詞不祥才改稱為「台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臺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傳說鄭成功攻佔安平時,問此地為何名?嚮導答此地名「Taiuan」。以「Taiuan」的閩南語音跟「埋完」同音,音義不好,而改稱「東都」,鄭經又改稱「東寧」,滿清時才再恢復為「台灣」。「台灣」一辭,即沿用至今(連橫﹕「台灣通史‧開闢篇」)。另【台灣府志】-〈封域〉中所云:「一鯤身雖在海中,泉甘勝他處,居民多。」顯見當時居民多集中居住於一鯤身島上(今安平),因當時內港西岸地方(今台南市一帶)有平埔族之西拉雅族佔據,使移民之漢人多不敢擅入;而西拉雅族稱漢人移民為Taian或Tayoan,其意為「壞人」、「侵略者」之意,之後此稱呼被漢人訛轉為Taioan,並譯為「台員」、「台灣」之地名,用以指當時漢人移民聚居之一鯤身島,並將對岸平埔族聚居地稱為「赤崁」。之後,漢人移民以租借等方式,逐漸由一鯤身島進入對岸原由平埔族佔據之地域,因此原本只限於指稱一鯤身島一地之地名「台灣」,也逐漸隨著漢人移民居住地的擴張而擴大其指稱範圍,甚至通用以稱呼台灣島全島。

更多的人則主張「台灣」之名來源于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游篇】中的「臺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台灣」則由「大員」﹑「臺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例如《辭海》等都持這種看法。譚其驤等在《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台灣省條中﹐闡明瞭「台灣」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說﹐十六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本指今台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台灣。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ZeeIandia)城﹐華人即稱之為台灣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台灣」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帶。清初建立台灣府後﹐台灣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個島嶼。

關於「台灣」名稱的由來﹐參考中國、荷蘭、日本及台灣本地之文獻,目前雖仍存在分歧;在中國、台灣報刊出版物中,涉及有關台灣名稱來源問題的探討,也因涉及個人好惡及意識型態有其一定的傾向,故有許多不同的解讀;但相信有很多專家﹑學者又都在積極探討研究這個問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這個謎底揭開。

貳、台灣人的宗教信仰-媽祖

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多元的社會,因此台灣宗教的信仰;也是呈現多元化;只要不傷教化,不是旁魔歪道;都可在台灣找到立足之地。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一貫道、大同教、統一教、摩門教、印度教…等,台灣人都能敞開心胸接納祂;包容祂。但主要的宗教信仰,仍是以道教參雜佛教及民間信仰為最大宗。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中國人因注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所以常將他們神格化供奉在廟裡祭拜,如關公、岳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道教於17世紀傳入台灣,在日治時期,因蘊含中國文化精神,受到日本迫害,信徒只好在佛教寺廟中奉祀道教的神,造成今日神佛不分的主因。光復後,由於宗教觀念改變-寬忍博大,佛教、道教合流,在一個神殿中,可同時供奉不同的神,而形成了台灣本土特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儒家的孔子;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倡禮儀、祭拜祖宗,所以從西漢元帝替孔子設祠後,就接著有許多孔廟的建立,都是用來表達對孔子的敬仰。在台灣人的宗教上,百份八十以上都有媽祖的信仰及對孔子的崇敬

因為明鄭時期及清初,台灣為移墾社會,移民大抵來自閩粵。初期漳、泉居民,因在本土謀生不易,大量渡海來台;先民渡海來台,以隻身為多。諸羅縣誌在庶民風中說:「流寓者無期功強近之親,同鄉如骨肉矣。」閩人定居最早,居於平原;粵籍移入較晚,大都住於山下近平原處。閩籍中泉州人最早抵台,宅居海邊港口一帶,從事工商業;漳州人務農為多,居於離海較近之平原;福州人又較客家人晚入台灣,大都棲身都市之間,從事廚師、裁縫師、理髮師之行業。

台灣民諺:「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明末清初,閩粵地區,烽火連天、旱災連年,漢族移民為逃避饑荒、戰禍,紛紛冒死,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來台尋求新的生機。當時唐山移民搭乘簡陋的舢舨舟,且無氣象預報與導航通訊設備,航行海上,生死未卜,只能聽天由命。狂風巨浪,吞噬了無數的船隻,許多移民遭遇船難,魂斷海上;於是航海之神—媽祖成為渡海移民心靈的依靠,由於對大海的恐懼與航行的不安,人們便將媽祖的神像和香火,供奉在船艙上,祈求平安。

當時台灣海峽風浪很大,尤其是澎湖到台灣水道上,有所謂的「黑水溝」,因為黑潮、親潮的交會,海象尤其險惡;船難頻頻發生。所以移民們都攜帶神像、香火、香灰作為護身符;其中以媽祖神像最多,因為媽祖是海神,所以祂的神像常被安置在船上,放在船頭,以祈求祂保佑先民海上航海安全,能平安抵達台灣。

媽祖信仰從宋代的女巫,轉變到清代的天后,揆其緣由,亦十分複雜,其主因乃因航運的發展,造成信仰的普及;又因政治的炒作,才日漸蓬勃。台灣移墾之初,所謂片帆渡海,仰賴航海,而台灣初闢地區,又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所以治理台灣的各個政府,也都會藉著人民的信仰,穿鑿附會,拉攏媽祖,以証明政權的合法性與行為的正當性。傳說媽祖曾經協助鄭成功擊退荷蘭人;也曾幫助施琅將軍打敗明鄭;又曾助清廷平定林爽文、蔡牽之變;二次大戰時,在台灣也傳說媽祖接盟軍的炸彈,拯救百姓的傳聞。但這些傳說,也都只是統治者,利用媽祖信仰,鼓舞士氣、籠絡民心,減少人民反抗;增加對政府的向心力的手法,手段而已

早期台灣媽祖按分靈祖廟的來源可分為湄洲媽、溫陵媽與銀同媽。媽祖的造型則是按照「媽媽的形象」來塑造。隨著移民時間久遠,目前各地的媽祖廟多由台灣本土媽祖廟所分靈,媽祖名號也有北港媽、大甲媽、鹿港媽、關渡媽、松山媽及新港媽等在地化的稱謂,所謂的「在地媽」。而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各種宗教信仰文物被破壞得蕩然無存,因此台灣也成了媽祖的新故鄉。

媽祖崇拜原為航海之神,但媽祖來台之後,也隨著民眾的移墾,職責有所轉化改變。台灣媽祖的任務:有防止「番害」、驅逐瘟疫、防颱救災和協助農牧等新的職務。在二次大戰期間,許多地區都盛傳媽祖承接盟軍炸彈的神跡,也有媽祖巡視海岸的傳說,因此媽祖還承攬國防和海防業務。現在的媽祖又包攬信徒的健康、考試、事業和感情等所有問題,媽祖已不僅是漁民、船員的守護神,儼然成為台灣人的守護神。

先民在入台開墾初期,由於台灣多瘴癘及傳染病,野地醫藥不發達,一有疾病流行,就會造成許多人死亡,所以人們都信仰瘟疫之神「王爺」。王爺又稱「千歲爺」、「府千歲」,有很多不同的姓氏。傳說王爺可以去除疾病,所以人們相信他可以疪佑身體健康。至於各地籍人士之宗教信仰,供奉之主神大概為:

   泉州同安人-保生大帝

   泉州南安人-廣澤尊王

   泉州安溪人-清水祖師

   漳州人-開漳聖王

   客家人-三山國王

到了後期,村落漸漸繁榮,信徒就興建各種寺廟,來感謝神的保佑,所以媽祖和王爺也就成了台灣寺廟供奉神明的二大系統。在當時,寺廟不僅是居民的信仰中心,而且兼具教化、救濟等功能各種地方事務公益活動、為了凝聚民心,也透過宗教信仰祭典儀式進而達成,充分表現出地緣關係及移墾社會之表徵與特色。

最初的台灣人,因為要移墾台灣,需要飄洋過海,到達目的地,為了通過險惡的黑水溝,平安抵達台灣,因而祈求神明保佑;因為媽祖是海神,又是福建本地的神祇,所以祂的神像常被安置在船上,安置在船頭,以求平安;這是媽祖和最初移墾的台灣人,心靈上最早的第一類接觸。媽祖就如同台灣人的媽媽,四百年來一直護佑著台灣人民,陪伴著台灣人,歷經荷西、明鄭、清廷、日本、中國各朝代的政府。在人心最徬徨、無助的時候,媽祖婆的慈愛,成為台灣人民心靈中最重要的依靠。

平台建台清初藍氏三傑,也是因為軍事及慰藉軍士和本身信仰心靈的需求,皆至湄洲請回媽祖神像,作為指揮戰艦的保護神。因為戰事的勝利,因而奏請清朝皇帝對媽祖的賞賜,擴建廟宇;再加上平台建台藍氏三傑對媽祖的推崇與影響,所謂在上位者有好焉,在下者蜂而擁之的情況下,媽祖信仰,卒成為台灣最為普便的的次級文化。

參、平台建台清初藍氏三傑與湄洲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的影嚮

台灣地區,每一縣市都有媽祖廟,每一座媽祖因其創見背景及神像來源的不同,所以呈現了多彩多姿多元的風貌;加上大陸因為文革的破壞,台灣成為媽祖的新故鄉。根據統計:只鹿港天后宮分靈出去的媽祖,就有一千多尊;而正式建廟完成登記者,有八百七十幾座(其中並不包括神壇部分);上百年的媽祖廟,有百多座,由此可見台灣民間媽祖信仰之普遍。

其中所謂的十大媽祖廟為:1.澎湖天后宮2.鹿港天后宮3.台北關渡天后宮4.台南大天后宮5.台南鹿耳門天后宮6.雲林北港朝天宮7.台中萬春宮8.大甲鎮瀾宮9.嘉義配天宮10.高雄旗津天后宮。其中和軍事有關,作為戰艦旗艦的鎮艦媽祖,後來成為地方信仰中心-媽祖廟的鎮廟媽祖,共有三個:1.台南鹿耳門天后宮(其主神為鄭成功座艦的鎮艦媽祖)2.鹿港天后宮、台南大天后宮(其主神為藍理所請湄洲祖廟開基二媽,為施琅座艦的鎮艦媽祖)3. 台中萬春宮(其主神為藍廷珍所請湄洲媽祖閣的三媽,為七日平台座艦的鎮艦媽祖)。

從歷史文獻探討、考證,可知台灣主要知名媽祖廟的媽祖,和據台、平台戰艦旗艦的鎮船媽祖有關的,幾達百份之一百。和清初藍氏三傑-藍理、藍廷珍、藍鼎元族兄弟有關的著名媽祖廟亦有三,即:1、鹿港天后宮2、台南大天后宮3、台中萬春宮(台中媽);這三所媽祖廟是台灣目前前十大的媽祖廟,都是地方的信仰中心,由此可知清初藍氏三傑-藍里、藍廷珍、藍鼎元族兄弟對台灣媽祖信仰的影響有多深遠。

三百年來,台灣獉狉初起,開物有成。有清一代,時為關鍵。海霹靂施靖海(琅)「恭陳台灣棄留疏」中云:「乾坤一擲,震爍古今;後賢繼作,善籌台事者,當推藍鼎元與陳夢林。」然翻開台灣開拓史,平台、治台、輔台、建台,其中居功最厥者,莫過於清初藍氏三傑-藍理、藍廷珍、藍鼎元族兄弟。二武一文,前後輝映,成為閩省漳州地靈人傑之美談佳話。今將台灣媽祖信仰與清初藍氏三傑-藍理、藍廷珍、藍鼎元族兄弟分述於後:

(壹)、藍理與台南大天后宮及鹿港天后宮之關係

   一、藍理,字義山,福建漳浦人。生而魁偉,虎頭燕頷,口可容拳,力舉八百斤,足追奔馬,能曳其尾倒行。少桀驁自大,長益卓犖。刀盾槍石靡精絕,時拊腹跳叫曰:「不封侯拜將,非人也。」初業染,發憤求去。施琅興師征台,聞理英勇,奏請隨師征台,檄署「提標右營游擊」領前隊先鋒。里帥師抵澎湖,曾遂率萬眾迎理,戰艦蔽海,自辰至午,理戰益力。忽有砲彈斜飛過理腹,理偃,曾遂呼曰:「藍理死矣!」理次弟瑤從背後扶里起立,理空拳虎吼大呼曰:「藍理在,曾遂死矣!」喚草茵持刀來,連呼殺賊者三,聲如巨雷,舟中軍士皆氣壯,無不以一當百。草茵侄子持刀授理,見理腹已破,腸流出外,為掬而納諸腹中;四弟瑗縛以衣,五弟持匹練連理腹背交裹之;理大呼殺賊,不暇他顧麾兵進擊,沉敵艦二,敵大潰。譴弁赴將軍報捷,施大喜,上理首功,親至舟慰勞。有紅彝醫藥,極神效,命醫理,醫言七日勿動氣,乃可平復。

後,施琅出戰,戒左右勿使理知,琅艦擱淺,重敵環伺,未得突圍;理發覺,立即出海,傳令赴援,左右弗能止。時理舟獨樹一幟,只書藍理二字,字方廣各二丈。敵舟遙望驚卻,追擊,大敗之。得敵艦請施琅易舟,乘勝逐北;敵大敗,死傷無算,窮追至西嶼頭。數日,理創平復;與施謀出輕師擾敵,敵數敗,遂遣使納降,清師入台,海疆底定,清廷以理血戰破敵,功在首先。

二、破肚將軍-藍理,生於1649年卒於1720年。漳浦赤嶺石椅下尾仔村人,行伍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征台,他為提標右營游擊,督兵征台。六月十六日澎湖首戰,主帥施琅眼睛被流矢射中,危急關頭,理挺身而出,解其危難。他在首戰澎湖中,自辰至申,鏖戰終日,愈戰愈勇,後為鄭軍統砲所傷,腹破腸出,他裹傷後再戰,麾兵進擊,沉敵艦二,敵大潰。並在重圍中救出主帥施琅將軍,此後他被譽為「縛腹將軍」、「拖腸將軍」、「破肚將軍」。康熙得到施琅澎湖海戰大捷奏請藍理首功的奏書後,十分高興,自此藍理在康熙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八月平定台灣後,康熙下旨「破肚將軍」藍理,復台戰役立下首功,遇缺優先錄用。

由上兩則文獻紀錄,可知藍理之神勇。至於藍理與鹿港天后宮及台南天后宮之關係;可由以下幾則記事和文獻得知:

1、     鹿港天后宮簡介

本宮創建於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民前三二一年),係台灣建廟最早之媽祖廟。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入清版圖時,施琅將軍恭請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尊入本宮奉祀後,為全島唯一供奉湄洲開基聖母神尊之廟宇。本宮史實應溯自明萬曆年間,鹿港臨海,居台灣各港埠中離大陸最近,因此先民渡海來台墾拓,幾由鹿港上岸居多,當時海峽險惡,波濤洶湧,爲確保安全,先民身掛神符(香火)或船上恭請媽祖神尊護祐以求平安,得能順利上陸,安居樂業。(媽祖為護海女神,有「巡海婆者」之尊稱)。鹿港在古老聚落中,早期先民供奉媽祖神尊採「爐主薪傳制」以沿襲民俗;後來信徒漸增,爐主家戶狹窄,相傳於民前三二一年,在碼頭附近,傳以孟宗竹(貓貍竹)、土确等,首創一座簡陋小廟,稱為「船仔頭媽祖廟」,恭稱媽祖為「碼頭開台媽」,又稱「碼頭媽」(民國四十三年五月彰錫民社字第五九號寺廟登記證可資稽考)
明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即民前二五一年)鄭成功率軍由鹿耳門登陸,進軍之日,潮水大漲,水師順利通過。翌年(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驅逐荷蘭收復台灣。鄭成功爲酬謝媽祖保佑之恩,便置路港參香並捐資整修媽祖祖廟以紀念媽祖的「開台之力」。正可謂:「湄州聖跡留千古,台島恩波頌萬年」是也。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民前二二九年),施琅將軍平台時,恭請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護軍,由幕僚藍理請神尊於船上順利登陸,凱旋班師回朝時,其族弟施啟秉、族姪施世榜父子,虔誠懇留聖母神尊入廟奉祀,施琅將軍並恭獻匾額「撫我則后」一方,以謝神恩。

自湄洲開基媽祖神尊奉祀於本宮後,未幾,聖母護國佑民,濟世救人之神蹟遍及全台,深植民心。來廟參拜信眾,日益增多,香火隨之鼎盛。諸善信鑑及廟宇窄隘,不敷眾用,直至施世榜獻地(八堡圳創建人,本宮右側有其長生祿位)及諸善信踴躍捐獻,遂於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民前一八七年)擴建本宮,而廟宇正與湄洲祖廟遙遙相對。由於崇祀湄洲天后宮開基之六尊聖母神像之一,故沿襲祖廟之宮名,尊稱為「鹿港天后宮」(俗稱舊祖宮)

 

鹿港有悠久歷史文化薰陶,人文薈萃、民風純樸、古蹟寺廟特多,俗稱「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其古建築、古街巷、古地名稱呼、古文物等,具皆古意盎然,故有大陸古風貌文化之稱。宮在二次大戰前,為唯一數度到湄洲祖廟謁祖進香。早期由本宮分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有北港朝天宮、麥寮拱範宮、朴子配天宮、彰化天后宮(內媽祖)、大肚永和宮、土庫順天宮、台西安海宮、埔里恆吉宮、枋橋頭天門宮、北斗奠安宮、溪州后天宮、新店后儀宮、基隆后天宮、中崙慈賢宮、澳洲墨爾本、美國科羅拉多洲、日本長崎平戶市媽祖文物保存會等共達數千餘座以上,(本宮沿革資料有記載)信徒遍佈全世界各角落,迎來海內外香客接踵前來參拜,終年香火鼎盛絡繹不絕。由於天上聖母(湄洲媽)神靈顯赫,后德無疆,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聞名遐邇。每逢農曆一至三月間,適逢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水泄不通,可謂「聖德千里、人人恭仰」。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民前二二九年),施琅將軍平台時,恭請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護軍,由部將藍理請神尊於船上順利登陸,凱旋班師回朝時,其族弟施啟秉、族姪施世榜父子,虔誠懇留聖母神尊入廟奉祀,施琅將軍並恭獻匾額「撫我則后」一方,以謝神恩。

    (此為藍理和鹿港天后宮關係之濫觴證明之一)

2、     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鹿港文人羅君藍為天后宮重修所撰的序文提到:「鹿港聖母之寶像,乃是康熙二十二年施靖海將軍之戎幕僚藍理,同湄洲之僧恭請而來,俾鹿崇祀,至雍正三年始建此天后宮」,說明了鹿港天后宮在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遷建於現址,湄洲祖廟開基二媽則為施琅將軍的幕僚藍理恭請來台,並將湄洲媽祖的神祇留在鹿港崇祀。湄洲媽祖的造型端裝素雅,手持如意,為泉州風格的神像雕塑,民國九十年代由鹿港龍山銀樓鄭應諧以金飾重新打造媽祖鳳冠,但仍不失開基二媽古樸的造型。湄洲媽祖因香火鼎盛,香煙裊裊,使媽祖聖像薰染成黑色,故又稱「黑面媽」。

      (此為藍理和鹿港天后宮關係證明之二。)

3、彰化縣政府鹿港天后宮簡介: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   係台灣最早之媽祖廟。相傳清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東征平台,派部將藍理至湄洲媽祖祖廟,恭請湄洲媽祖護軍渡海,該神像原寄奉現台南大天后宮內,施琅班師還朝之際,其族弟、侄-施啟秉、施世榜,懇請留台奉祀。該媽祖神像為湄洲現存唯一僅有之開基媽祖,為六尊開基媽祖之第二尊,故俗稱「二媽」。鹿港天后宮於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諸信徒捐獻蓋廟,以磚瓦擴建;隔海正對湄州祖廟,故承襲祖廟之宮名,稱天后宮。

       (此為藍理和鹿港天后宮關係證明之三)

4、台灣文獻記載:清康熙廿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十月,福建水師提督靖海將軍施琅奉旨率兵三萬餘人,駐莆田平海澳,候風東渡統一台灣于十二月廿六日夜第一次下令開洋,因時缺季風無法成行,只好下令駛回平海。然而未到澳,便起大風浪踴滔天無法進澳,戰艦上的小艇被風刮下海,隨波不知去向。次日風息,派人出海尋覓,發現這些小艇竟在湄洲澳中安然無恙。據艇上的人回報「昨夜波浪中以為葬身海中成魚腹中物,不意見船頭燈籠火光,似有紅一女人挽繩至此」。施琅知是湄洲天妃(媽祖)的神助,為叩答神恩,於翌年正月初四,親率各鎮營將領往湄洲祖廟致謝,並且恭請媽祖神像隨師庇護。康熙廿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六月第二次開洋東渡。時鄭克水塽(鄭成功孫)派老將劉國軒堅守澎湖,雙方激烈海戰,施琅督師陣頭強攻七晝夜始克。清軍大勝,澎湖失守後,鄭克水塽不戰自降,迎施琅大軍於安平,施琅暫將媽祖恭奉於寧靖王府﹝台南大天后宮現址﹞,親率吳英、國軒等蹈勘南北二路,善後一切事物。

     奉請媽祖神像班師回朝時,為了謝神紀功,決在鹿港建一座媽祖廟。其叔侄施世榜早已渡台從事墾荒,有成就非凡,隨即晉見施琅懇請此媽祖留原有鹿港媽祖廟供奉,並表示有獻地擴建之意。從此這尊施琅由湄洲祖廟恭請護軍之開基媽祖長祀鹿港。此媽祖係湄洲開基媽祖六尊之一,出祖與上海寧波天妃宮、馬來西亞麻六甲及鹿港天后宮,湄洲應尚有三尊,但前二尊經查尋多年已下落不明,而後三尊難逃文化大革命浩劫,與湄洲聖跡廟殿被毀無存,成為無可挽回的一大損失。因此鹿港天后宮之湄洲開基媽可謂唯一現存的一尊,益顯神位的崇高與珍貴。奉祀鹿港天后宮已有三百餘年,由於全台僅此一尊,故人人尊稱為「湄洲媽」。

  本尊湄洲開基媽神像原係粉紅面,自湄洲開基建廟,以至奉祀於鹿港天后宮進千年來,受香煙薰繞而成黑面,故又稱「香煙媽」。由於神威浩蕩,備受歷代帝王褒揚敕封,故地位崇高無比,現供奉於鹿港天后宮正殿,受萬民膜拜。

   (此為藍理和鹿港天后宮關係證明之四)

5、「楚滇偉績」牌坊

  在東山縣宮前灣,有一座天后宮,宮內有一塊康熙親筆手書的木匾,匾文中有施琅奏本「前奉旨征剿台灣師次平海澳,有天后廟之左一井,往常雨順,水已不能資百口,遣人淘浚,泉忽大湧,足供四萬餘眾」等內容。

第二年六月中旬,清軍在宮前誓師,施琅執香禱告道:「本帥奉旨東征,東征台澎,願天妃助戰,平定風險,凱旋之日,必奏聖上褒崇,以答謝靈賜。」

  三日後,水師正在澎湖會戰,漁民們發現天妃渾身水淋淋,座前戰將千里眼和順風耳也是衣袍濕透。原來在澎湖海戰中,施琅戰艦觸礁擱淺,鄭軍圍攻,情況危急康熙的親筆手書「勇壯簡易」。原來,宮前古稱平海澳,就是施琅出兵平台的出征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施琅奉旨東征,全體水師集結在銅山島,等待信風。平海(即現在的宮前村)也駐紮萬餘水師,而這裡只有天妃宮前一口古井,平時供給百餘口鎮民飲用,如今一萬多名水軍駐紮於此,飲水成了大難題。大將藍理向神禱告祈水,然後派軍士淘井,不一會兒,泉水就汩汩而出,水味鮮美甘甜,儘夠萬餘軍民飲用了,眾人都說:「這是媽祖顯靈呢」,一時軍心大振。從此這口古井就叫「萬軍井」。施琅得知後,欣然命筆寫下《師泉井記》,刻石立碑,樹立井畔。「楚滇偉績」牌坊

  澎湖海戰,是清政府攻打台灣的一場關鍵性戰鬥。施琅認為是幸虧天妃指揮助戰,才擊潰鄭軍。戰後,同年八月,施琅不忘神恩,上疏請求皇恩崇加敕封。

康熙皇帝於二十三年(1684)下詔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傳慈天后」,從此,媽祖就從「天妃」上升到了「天后」。二十四年,康熙親自御書賜匾,並派欽差禮部郎中雅虎奉御書香帛到宮前天后宮祭祀。

康熙還特賜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在宮前演出十棚大戲,以資慶祝。

※(此為媽祖從「天妃」上升到了「天后」之最原始緣由及文獻記載)

6、台南大天后宮簡介:舊志載-明宣德間(14261435)三寶太監鄭和將媽祖香火引聖大井頭,世傳其為湄洲媽祖播台之始。南明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臨濟僧濟漚遵明寧靖王朱述桂遺囑:將其府改為天妃神祠,奉祀天妃媽祖和觀音菩薩。是年八月,施琅率師入台,在東寧天妃宮接受明鄭投降,施琅以平台屢獲神佑,奏請康熙皇帝晉封天妃為天后;當年十月康熙御賜「輝煌海澨」匾;康熙二十四年。施琅撰「平台事略」立於宮。康熙二十五年,住僧濟漚募建山門新戲台;諸羅縣令季麒光獻官莊田27甲,以為香火之資。康熙五十九年,以策封琉球使者海寶、徐葆光題奏,招行春秋祀典,台灣府之祀典天后宮,乃改為大天后宮(俗稱大媽祖廟),以別島上其他之天后宮。

※(此為媽祖從「天妃」上升到了「天后」文獻記載之二)

7、台南府文獻: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渡海攻台,明鄭投降。施琅攻佔台灣後,即進駐寧靖王府,將觀音神像移正室右側的監軍府,今觀音殿內。並將原附屬王府的宗人府拆除,以消除島民「思明」之念。施琅鑒於台灣先民深仰媽祖之靈異,為收買人心,將其派部將藍理至湄洲媽祖祖廟所請護軍渡海的祖廟媽祖,奉祀於正室中。並以媽祖顯祐濟師,奏請朝廷誥封媽祖,並奏請康熙將王府改建為媽祖廟-大天妃宮以示不居功,八月康熙准奏。康熙二十三年(1684)下詔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傳慈天后」,從此,媽祖就從「天妃」上升到了「天后」。大天妃宮也隨即改名為大天后宮,是台灣媽祖號中最早稱天后宮者。康熙五十九年併列入官方春秋祭典奠定台南大天后宮卓爾不群的地位。

(此為藍理和鹿港天后宮關係證明之五及媽祖從「天妃」上升到了「天后」文獻記載之三)

   從以上六項文獻資料中可知:施琅護軍渡海的祖廟媽祖,是由藍理至湄洲祖廟請回;隨軍渡海來台,而留在台灣的。又因其顯祐濟師,而由康熙詔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傳慈天后」,媽祖的地位就從「天妃」上升到了「天后」。由此可知如無藍理的誠心護請,則這尊湄洲現存,唯一僅有的國之瑰寶-開基媽祖將不存於世;媽祖的地位就從「天妃」上升到了「天后」,也將受到影響。

 

   其實這尊媽祖來台之後,也發生了一些趣聞。這尊媽祖原本施琅是將祂奉祀在今台南大天后宮的;護軍渡海的祖廟媽祖是這一尊;康熙皇帝下詔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傳慈天后」也是這一尊;也因為這尊媽祖,使得台南大天后宮的地位卓爾不群的,最是崇高的。依文獻看:當年康熙下詔敕封為「天后宮」的媽祖廟,全國只有三所-即湄洲祖廟本宮、泉州溫陵媽、台南大天后宮。可是因為施琅班師還朝之際,其族弟、侄-施啟秉、施世榜,懇請媽祖留台奉祀,而由台南大天后宮移至鹿港天后宮。所以民間傳言說:台南大天后宮在康熙下詔敕封媽祖為天后時,已無此尊祖廟媽祖。所以有人笑稱:有廟無媽。這也造成台南大天后宮心頭永遠的痛。

最近有一則新聞是:立法院長王金平見證-台南大天后宮和福建平海天后宮締結金蘭姐妹宮的消息。內容是:「三百多年前,施琅奉旨恭請「開台媽祖」供奉台南祀典大天后宮。二十九日,在立法院長王金平見證下,福建平海天后宮台南祀典大天后宮締結「金蘭姐妹宮」。兩岸媽祖再度相逢,可喜可賀。」又說:「三百二十七年前,施琅帶領清軍從福建平海渡海攻台灣時,請部將藍理從湄洲迎奉二尊媽祖尊來台,目前一尊在祀典大天后宮,另一尊在鹿港天后宮。三百多年後,兩岸媽祖再度相逢,福建平海天后宮與台南大天后宮締結結金蘭姐妹宮。」

   這則新聞消息,不禁令人感到好奇?當年藍理從湄洲迎奉的媽祖是一尊?還是二尊?但從文獻資料上看可以知道可較可靠的只有一尊。

   另從台南大天后宮本身文獻來看,似乎也是不存在這尊祖廟的媽祖的。台南大天后宮網站中提到梳妝樓-大天后宮新建梳妝樓,在原本宗人府遺址上,內置媽祖床、盥洗台、梳妝台、太師桌椅等生活起居用品,古色古香。又說:台南大天后宮典藏一座一百五十年以上歷史鎮南媽的專屬神轎,主委曾連吉指出:鎮南媽的專屬神轎;本為北港三媽回台進香專屬神轎。大政四年(1915),北港三媽因故未回台南,台南仕紳新雕鎮南媽,續以此轎為鎮南媽出巡時專用,神轎雕刻細緻,藝術價值甚高。

從這一段新聞資料不禁令人起疑?北港三媽在大天后宮是什麼地位?1915年北港三媽因故未回台南,什麼緣故?台南仕紳新雕「鎮南媽」,為何要新雕鎮南媽呢?

依據我手邊的有關資料,現在台南大天后宮主殿供奉的神祇:1、鎮殿媽:為泥塑像。2、鎮南媽-為該宮主神,有永鎮台南護國庇民之意。北港三媽因故未回台南,台南仕紳出資雕奉;居鎮殿媽前殿中央。3、二媽(啟台媽)在鎮南媽左側,為軟身神像。4、三媽(開台媽)在鎮南媽右側,為軟身神像。5、開基媽,為軟身神像,高一尺。前湄洲祖廟董事長林文豪認為係第一尊從湄洲請來之媽祖。

從以上諸神所在位置看,除鎮殿媽外,以鎮南媽位階最高,在沒有鎮南媽之前,則由北港三媽坐鎮其位的。如再依文獻和台南大天后宮提供資訊作一比較,台南大天后宮說施琅奉旨恭請「開台媽祖」供奉台南祀典大天后宮。但據祖廟資料,藍理所請為六尊開基媽祖之第二尊,故俗稱「二媽」。對照台南大天后宮主殿供奉的神祇資料,開台媽為三媽,和原始資料不符。據向台南市耆老請教,他們說有此一說:本施琅派部將藍理所請之祖廟開基媽祖,原坐鎮主殿中央,後因轉奉祀於鹿港天后宮;台南大天后宮遂請北港三媽坐鎮本殿;後北港三媽因故未回台南,台南仕紳出資雕奉鎮南媽,取永鎮台南護國庇民之意,居殿中央;為現在正殿之實際情形。可知台南大天后宮當年那尊鎮殿媽祖,早已不在台南大天后宮。

再從民間習俗看,台南大天后宮和鹿港天后宮,為同一時期並存之媽祖廟。但南部地區廟宇,常捨近求遠,到鹿港分香、割香。究其原因為,鹿港舊祖宮媽祖神像為湄洲開基媽祖之一,其地位與祖廟相同。後期台灣有許多廟宇到湄州迎回媽祖新神像,大多也請到鹿港舊祖宮過爐火,表示分承湄洲開基媽祖的神靈與香火。舊祖宮因直接承續湄洲祖廟的香火,而被尊為台灣媽祖的大本山。

近代詩人在鹿港進香詩云:「朝山鹿港及湄洲』之句,可見鹿港舊祖宮在台灣顯然代表了湄洲祖廟的地位。其媽祖神像,為藍理所請,隨軍渡海,而存留台灣,接受台灣民眾的香火。

(貳)、藍廷珍與台南天后宮及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

     一、藍廷珍與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

   藍廷珍,字荊璞,福建漳浦湖西人,生於康熙二年(1663年),卒于雍正七年(1729年)。廷珍公年少時,在家務農,卻不甘困守窮鄉,千里渡海,走投時任浙江定海鎮總兵藍理麾下。日習騎射,舞戈揚盾;且擅長火攻,槍炮幾乎是彈無虛發,深得藍理的器重。以善捕盗,歷遷溫州鎮右營游擊;因屢立戰功,擢升為澎湖副將,不久又授予南澳鎮總兵之職。康熙60年(1721年)夏,台灣朱一貴起兵,佔據台灣府。先此,廷珍巡哨南洋,舟中起雷,從大桅焚燒而上,疑非吉兆。其族弟藍鼎元,先機料敵,為之劃謀籌策,請纓出師。後廷珍隨總督滿保入臺平亂。總督滿保令藍廷珍統領水陸大軍,從鹿耳門登陸,經過七天激戰,于閏年6月俘獲朱一貴,7月平定台灣全島。九月望日,提督施世驃卒;廷珍奉檄任署理提督印務。在署理台灣軍務期間,他勸阻福建總督滿保不濫殺群眾,使很多早期從大陸過來投奔朱一貴的百姓又回歸清朝。其中有很多來自家鄉漳浦的移民,從「漳浦寮」(台灣中部地區有很多地方以此為名)出來幫助藍廷珍安定社會,發展農業,對台灣早期的開發發揮了重要功能。廷珍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秋夏間,率漳泉兵士百餘人,入墾屏東里港,使成村落,這是漳州藍氏落腳屏東最早的文獻紀錄(見屏東縣志)。當年廷議移台灣鎮總兵於澎湖,設陸路副將於府治;廷珍力爭不可,提督姚堂亦以為言。他又上疏建議清廷注重台灣防務,防止外國侵略。他還聽從其族弟藍鼎元(字玉霖,號鹿洲)建議,採取加強和居住在高山上原住民和睦相處的策略,完善了台灣安內工作,並且鼓勵墾殖,發展生產等一系列寬忍的「理番」政策。這些政策對歷代治理臺灣者的理念,發揮了極深遠的影響。

朱一貴亂後,全台底定。藍廷珍組織了大部分以漳籍移民組成的墾荒隊伍,入荒陬,闢草萊,拓殖台灣,所謂官莊招佃募墾加速台灣開發。其中尤以入墾「貓霧悚」名曰藍興,即今台中郡治之地,最為有名;進駐台中盆地,同心協力開發了包括今台中縣太平鄉、大雅鄉、烏日鄉等廣大地區及台中市部分地區,這是清代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官吏開墾成果。在藍廷珍的鼓吹號召之下,大量漳籍移民來到台灣,在台中及台灣南部,建立了一個個的農耕聚落,這些聚落,成為了今日台灣西部地方都市的雛型。

清初台灣地方治安比較亂,藍廷珍自有他的一套治理方法。第一:他實行保甲制度,加強鄉政建設。第二:他實行團練制度,加強防務建設。

 藍廷珍一生,二十四次受到朝廷賞賜。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藍廷珍因平臺治臺功勳卓著,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雍正二年晉京冕駕,雍正帝賜他到馬蘭峪謁景陵。雍正五年,藍廷珍在家鄉修建了提督府第,即現在的「頂壇新城」。雍正七年病逝於任所,贈太子少保。

廷珍一生事功,在平台一役。上將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乃上上之策;七日平台,速戰速決;減少殺戮。亂後安輯撫循,團練保甲,築城墾地(其中以入墾「貓霧悚」名曰藍興,即今台中郡治之地;拓地千頃,以利民生,最卓有名。)雍正皇帝譽藍廷珍為「治台功臣」;廷珍一生清介仁恕自持,誠是平台、治台、建台之良將、良吏,實非過譽也。

有關藍廷珍與台南天后宮及台中藍興莊萬春宮的關係;可由以下幾則記事資料和文獻得知:

1、台北藍氏宗親會部落格:台中藍興媽祖-藍廷珍

台中藍興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首任大墩區總兵(今台中市)藍廷珍奉派來台時,親率家人前赴福建湄洲朝天閣,恭請天上聖母金身隨船保護來中奉祀;並斥資於現址興建寺廟,定名藍興宮媽祖廟;且由唐山聘請名僧來台主持,此為藍興宮之肇始。至清嘉慶年間,廟宇經百年風雨霜侵,已乏昔日之象,有礙市街瞻觀。當時有地方名人林開梅、許其昌等人,倡議修建,並正式將宮號更名為萬春宮媽祖廟。

 

2、台中萬春宮-台中藍興媽祖台中媽祖簡介

                       

湄洲媽

來台三百年

萬春宮媽祖又稱「藍興媽祖」,俗稱「台中媽祖」。前稱具傳承藍廷珍創建「藍興宮」之意涵,距今已近三百年;後者則始自日據時期,係信徒對萬春宮媽祖普遍的稱名,距今也逾百年。

台中媽祖於康熙六十年(1721)來臺,時因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總兵藍廷珍奉命平亂。為此,藍廷珍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正身(三媽),隨船保護來台。登台後,藍廷珍將聖母駐駕先奉於台南大天后宮。雍正元年(1723),亂事平靖,再迎聖母奉祀於大墩庄店(今台中市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

   乾隆五十一年(1786),發生林爽文事件,戰火蹂躪大墩庄店,藍興宮亦遭波及。乾隆五十四年(1789),為求社會安定,一度修復廟庭。嘉慶年間,由於廟宇遭風雨剝蝕,地方聞人林開梅、許其昌等募資改建,更名為「萬春宮」;本具私廟性質的「藍興宮」,自此轉變成眾人捐資修建的「萬春宮」。

 

3、【靜報記者黃正衛/台中報導】由於最近新流感疫情嚴重,不久之前八八水

災造成南部嚴重的災情,來台將近三百年的台中市萬春宮媽祖廟,希望透過宗教的力量,帶給民眾心靈上的安定與幫助,將在十月十八日(週日)舉辦「祈安植福禳災護國」的遶境活動,這是萬春宮二十二年來首次舉辦媽祖遶境活動,也將舉行長達九天的護國醮典法會,點亮千盞媽祖宮燈,為社會消災祈福。

   根據萬春宮歷史沿革記載,萬春宮媽祖俗稱「台中媽祖」,在清康熙年間發生朱一貴動亂,總兵藍廷珍來台平亂,由藍廷珍提督親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隨船保護,又稱「藍興媽祖」,登台後先駐駕於台南大天后宮,雍正元年,亂事結束後,才迎接媽祖到大墩庄店(今台中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

乾隆年五十一年發生林爽文事件,藍興宮遭戰火波及,乾隆五十四年修廟復建,但嘉慶年間因為廟宇遭風雨剝蝕,由地方人士募資改建,讓原本屬於私廟性質的「藍興宮」,轉變成眾人集資的「萬春宮」。

日治時期,由於市街改建,萬春宮位於道路的交叉路口,因此廟被拆毀,那時的媽祖必須供俸在信眾家中,到了民國三十六年光復後才重新建廟奉祀。民國六年,萬春宮曾經舉辦過一次繞境活動,當時俗稱「五媽會」(亦稱「七媽會」)是萬春宮邀請七間媽祖廟一同舉辦遶境。洪永松表示,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當時的遶境盛況空前,有鼓樂、藝閣等陣頭,場面熱鬧非凡,之後因為日本的皇民化,民間信仰不合法,遶境活動也都被迫取消,公開的祭典都無法舉行,只能變成私人敬拜。

此次的遶境活動,萬春宮也獲得全台許多的宮廟一起響應,包括台南的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彰化南瑤宮、梧棲大庄天后宮、台中旱溪樂成宮、台北木柵指南宮等都將共襄盛舉。在遶境當天各宮廟都會有陣頭、神轎、藝閣等,洪永松說道:「希望透過這次的遶境祈福,能夠帶給人們一股安定的力量。」

 

4地方文獻介紹:

姓名 萬春宮
生辰 康熙、雍正年間初建,1958年重修
住址 台中市成功路212號

身世:萬春宮真正創立於康熙、雍正年間,是平定朱一貴之亂的清朝總兵藍廷珍所建,而今之能見的則是在民國47年時重修的。主要祭祀天上聖母,與樂成宮、萬和宮並稱台中三大媽祖廟。

個性:廟門原本是面向市政府,日治時期市街改正後成了如今這樣子,宮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刻(據說為殞石雕刻而成,信不信由你),原本也是坐在正門,而今好似在側門。這種閩南式廟宇建築類似國光路上的林氏宗祠,抬頭看看它的剪黏,五顏六色,精緻華麗。進門右轉是拜亭,其頂上用樟木雕刻的「蜘蛛結網」(藻井)是木刻名家胡賢的巧作。正殿兩旁一對花崗岩的唐山龍柱,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價值不菲、名副其實的古物,二根皆雕降龍。殿上有一清光緒題賜的名匾「海晏河清」,意指太平盛世。

 

從上面文獻資料,可知現在台中市萬春宮(藍興媽祖廟)的媽祖,人稱「大墩媽」、「湄洲媽」、「台中媽」的那一尊媽祖;康熙六十年(1721)因台灣發生朱一貴之亂,總兵藍廷珍奉命平亂。來臺時,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正身(三媽),護軍隨船來台的。朱一貴亂平後,這尊媽祖入駐藍興莊,並建廟祭祀,這段和藍廷珍有關的歷史是確實可信的(有文獻資料記載證明)。可知如無當年的藍廷珍奉命東渡平亂;如無當年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正身,護軍隨船來台,就無藍興莊,就無藍興媽祖;也就沒有現在的台中萬春宮和所謂的「藍興莊媽祖」、「大墩媽」、「台中媽」了。

 

   在整理藍廷珍與藍興媽祖廟關係的資料時,我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台中市萬春宮建於何時?有很多介紹台中萬春宮的資料是錯誤的(約佔介紹資料的一半),因為台灣大部分的廟宇,大都認為廟的歷史越久越好,很多都說於明萬曆時建廟,但依現有的資料來看是令人懷疑的。現在很多介紹台中市萬春宮的觀光介紹資料都這樣寫:「台中藍興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68年)首任大墩區總兵(今台中市)藍廷珍奉派來台時,親率家人前赴福建湄洲朝天閣,恭請天上聖母金身隨船保護來中奉祀;並斥資於現址興建寺廟,定名藍興宮媽祖廟;且由唐山聘請名僧來台主持,此為藍興宮之肇始。」這個說法我可以肯定的說是百分之一百是錯誤的,我所持的理由是:

1、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還未入清,還由明鄭統治,藍廷珍怎來台灣?

2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藍理都還未出仕,那來藍廷珍任大墩區總兵。

3、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那一年,發生了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那年是藍理隨施琅渡海征台的那一年,而不是打朱一貴,他們搞錯歷史了。

4、那時藍廷珍幾歲?人在哪裡藍廷珍生於1663年,那時只有20歲,人還在漳浦;藍廷珍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浮海到浙江定海投靠藍理的;他是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被擢認為把總,初任官職,他怎麼能來到台灣呢?

5、台灣有大墩區總兵嗎?有清一代,台灣只設台灣鎮總兵?而無大墩區總兵。6、根據台中市萬春宮本廟的簡介也是說萬春宮媽祖又稱「藍興媽祖」,俗稱「台中媽祖」。前稱具傳承藍廷珍創建「藍興宮」之意涵,距今已近三百年;後者則始自日據時期,係信徒對萬春宮媽祖普遍的稱名,距今也逾百年。台中媽祖於康熙六十年(1721)來臺,時因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總兵藍廷珍奉命平亂。為此,藍廷珍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正身(三媽),隨船保護來台。登台後,藍廷珍將聖母駐駕先奉於台南大天后宮。雍正元年(1723),亂事平靖,再迎聖母奉祀於大墩庄店(今台中市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普通引用或判斷資料真偽,以本身資料為第一手資料,考量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比較不會弄錯。

二、藍廷珍與臺南大天后宮之關係

   至於藍廷珍和臺南大天后宮的關係,從文獻記載的資料來看,也十分親密。

 1、大致介紹台中市萬春宮藍興宮媽祖的資料,都會帶上一筆說:「根據萬春宮歷史沿革記載,萬春宮媽祖俗稱「台中媽祖」,在清康熙年間發生朱一貴動亂,總兵藍廷珍來台平亂,由藍廷珍提督親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隨船保護,又稱「藍興媽祖」,登台後先駐駕於台南大天后宮,雍正元年,亂事結束後,才迎接媽祖到大墩庄店(今台中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或說:「台中媽祖於康熙六十年(1721)來臺,時因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總兵藍廷珍奉命平亂。為此,藍廷珍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正身(三媽),隨船保護來台。登台後,藍廷珍將聖母駐駕先奉於台南大天后宮。雍正元年(1723),亂事平靖,再迎聖母奉祀於大墩庄店(今台中市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

     此為藍廷珍和臺南大天后宮的關係佐證資料之ㄧ。

 2、根據現在台中市萬春宮藍主殿媽祖神像座位圖及說明亦可證明:1)、鎮殿媽祖-因建廟而有鎮殿主祀,臉型福泰,年代待考,坐鎮殿中央。2)、湄洲媽祖-來自福建莆田湄洲祖廟,故名。亦稱三媽。1、臉型瘦俏。     2、嘴嘟翹,為其特色。年代待考。據地方耆老說:此尊神像為總兵藍廷珍親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隨船保護來台之神像,即文獻所述臺南大天后宮的開基媽祖。在鎮殿媽祖的左側。

3)、二媽(十八莊出巡媽)-1、臉型瘦俏。2、頷首微笑3、為少見之軟身媽祖。據日據時代報紙「台灣日日新報」所述:是從湄洲迎回台灣的六媽,當年來台曾繞行台中市區,沿途信眾絡繹不絕。42009年祈安植福禳災遶境活動,也是二媽坐鎮出巡,神威以歷百年不墬。在鎮殿媽祖的右側。    資料中的(2)、湄洲媽祖-來自福建莆田湄洲祖廟,故名。亦稱三媽。據地方耆老說:此尊神像為總兵藍廷珍親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隨船保護來台之神像,即文獻所述臺南大天后宮的開基媽祖。

    此為藍廷珍和臺南大天后宮的關係佐證資料之二。

3、據臺南大天后宮本身資料文獻-【台南大天后宮-天上聖母-媽祖-沿革】   明 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五月鄭成功病逝。永曆十八年鄭經迎接明寧靖王朱術桂渡台,乃將承天府署之南的西定坊,興建寧靖王府邸,供朱氏居住,並即以之為明室的宗人府(即一元子別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清軍由鄭成功舊屬施琅率兵攻台,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及其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均自縊於寢宮而殉國。捨官邸為佛寺。施琅班師回朝,鑒於台灣先民深仰媽祖之靈異,為收復民心,乃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並以媽祖顯佑濟師奏請清廷誥封媽祖,八月,康熙淮奏,加封媽祖為「天后」,稱廟為「大天后宮」,清帝派禮部官員主持祭典,本宮自此成為「天后」開基祖廟,也是台灣最早官建媽姐廟。康熙六十年,朱一貴起兵,稱「中興王」,俗稱「鴨母王」,在本宮登基踐祚,旋為清軍所敗。雍正元年,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親赴本宮呈獻「神潮徵異」匾,以謝神恩。雍正四年,以媽祖湧潮濟師事上奏,御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暨文武官員,恭迎至本宮懸掛,僅廈門、湄洲神祠共有此匾之殊榮。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成立,總統唐景松、財務長連德政,司令部在今永福國小,總統府在寧靖王府,即本宮後側廂房。

    此為藍廷珍和臺南大天后宮的關係佐證資料之三-現藍廷珍所獻「神潮徵異」謝神恩匾,仍高懸臺南大天后宮。此為有清一代,地方官員所獻謝神恩匾,能和清朝皇帝所賜御匾一同懸掛的唯一塊謝神恩匾。雍正四年,御書「神昭海表」匾;亦是藍廷珍以媽祖湧潮濟師事上奏,獲雍正御賜。由此可見藍廷珍和臺南大天后宮的關係之密切。

4、依據藍廷珍個人年表資料-康熙六十年因朱一貴之亂,當年六月征台;六月

十日與施世驃會師澎湖,六月十六日入台;二十三日克復府治,朱一貴之黨分竄全台;藍廷珍分兵南北二路;剿輔並施,至雍正元年四月十五日才根絕朱一貴之餘黨,台灣平;藍廷珍獻「神潮徵異」匾。藍廷珍親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隨船保軍媽祖,在爭討朱一貴之亂,幾近一年時間,暫奉在臺南大天后宮是確實可信的。他以南澳總兵統領水陸大軍征台,身為台灣實際對敵指揮官,當年潤六月署理台灣鎮總兵官,九月望日施世驃卒奉檄署理提督印務坐鎮府治,亦是合情合理之事。

此為藍廷珍和臺南大天后宮的關係佐證資料之四

(參)、藍鼎元對台灣之貢獻及與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

一、藍鼎元對台灣之貢獻

藍鼎元,生於康熙十九年,卒於雍正十一年(1680-1733)。字玉霖,號鹿洲,別字任庵,漳浦縣赤嶺長卿里人。清代知名學者和經世之材,是一位對台灣歷史有很大影響的官吏。

10歲喪父,家境艱苦。他生性好學,勤苦自勵,喜歡遊歷。後雖考中秀才,但是屢試不第。康熙四十六年,福建巡撫張伯行在福州建鼇峰書院,延攬九郡一州學行俱佳的學者纂訂先儒諸書,藍鼎元受邀參加,因念祖父母春秋高,母益見衰,辭歸侍養,從此在家苦讀十一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族兄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便道返鄉,論及鎮守南澳事宜,鼎元上書數千言,直指「南澳一鎮為天南第一重鎮,是閩粵兩省門戶。」「鎮南之法,以搜捕賊艘為先。」書中條陳七大要務,供廷珍參酌,鉅細靡遺,洞若觀火,深得廷珍賞識;廷珍開始重用鼎元。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在台灣起事反清,藍廷珍奉令平台,藍鼎元受邀隨行,來台參與軍事幕僚的工作。當時年四十一。在台灣年餘,擔任藍廷珍的幕僚;軍中往來文書手札,軍務、善後、備防諸事,無不參與。他又遍歷台灣西部各地,熟悉台灣地理環境,協助藍廷珍調度軍隊,料敵如神,對平定朱一貴之亂頗有貢獻。由於在台期間,對地方利弊,無所不用其心,很受藍廷珍之重用。常與廷珍,兄弟相對,竟念地方,不知其苦也。因此藍廷珍曾讚譽他說:「昔范文正公作秀才,以天下為己任,予弟玉霖,其是幾乎!」可見藍鼎元一直有積極開發台灣的見識,並俟適當時機就付之實施,他是一位真正真心關懷台灣的人。鼎元來台未及二年,倏賦歸來。其贈別巡台御使黃叔敬詩云:「盛夏我將去,先生繡斧來;欲觀君子化,以茲暫徘徊;……所念經營者,先事去禍胎;願言一為別,幸無忽草萊。」其詩文句句發自內心,關懷台灣黎民疾苦,真情令人動容。

鼎元對台灣之貢獻,在平定亂事後,他竭力主張在半線(今彰化)以北設縣增兵,更主張在竹塹(今新竹)地區增置兵防,設官治理。雍正繼位後(1723年),下詔選拔全國學行兼優人士入太學,藍鼎元以優貢被選進京。清廷也在本年採納他的建議,增設彰化縣於半線,同時設置淡水廳;他的建議有了具體成果。雍正三年(1726年),奉派校書內廷,分修「大清統一志」,台灣地區之歷史、地理景況,才遂為朝廷「內臣」所重視。雍正四五年間,經大學士朱軾引薦,獲雍正召見,條奏治理台灣、河漕、海運等六件興革實務。因治理台灣有道、得宜,雍正大加賞識;授予廣東普寧知縣。到任後,力精圖治;革除吏蔽;興學校;振風俗;秉公辦案,深獲民間愛戴;卻因「違忤監司」,被羅織罪名革職入獄。幸得當地士民為他鳴冤,潮州知府和總督郝玉麟、巡撫鄂爾達等各方協助,保釋出獄。巡撫鄂爾達更為他上書,申明受冤始末;遂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詔入京晉見雍正;後命其屬理廣東知府。鼎元於五月到任,月餘因病遽然而逝;年僅五十四。藍鼎元一生著述豐碩,除詩文-台灣近詠十首及其他雜詩外,尚有藍廷珍輯印的「東征集」,及「平台紀略」、「鹿州初集」、「鹿州公案」、「修史試筆」、「潮州府志」及「女學」、「棉陽學準」等書。

   清初平台、治台、輔台、建台、知台者,當推鼎元。他曾遍歷台灣西部各地,熟悉台灣地理環境,讀其「紀水沙連」、「紀竹塹埔」;可資證明。其「平台紀略」實為紀錄朱一貴事件的第一手歷史資料文獻;嘉慶年間印行的「台灣筆記」吳賜麒序以為:「台灣自本朝康熙始入版圖,又孤懸海外。詞人學士,涉歷者少;間有為書者,如季麒光「台灣紀略」、徐懷祖「台灣隨筆」,往往傳文不實,簡略失詳。唯藍鹿洲太守「平台紀略」黃昆圃先生「台灣使槎錄」實皆親歷其地,故於山川、風土、民俗、物產,言之為可徵信。而「東征集」實為載述朱一貴事件剿撫民變時所作之公文書,也是紀錄朱一貴事件的第一手歷史文獻。藍廷珍舊序云:「皆予與玉霖兩載精神心血所在,不忍棄置,擇其可存者百篇,付之剞劂。」四庫全書總目以為:「是書雖廷珍署名,而其文則皆鼎元作。」

至於鼎元治臺讜論,則散見於「台灣近詠十首-呈巡使黃玉圃先生」、「鹿州初集」「平台紀略」中,據莊金德、王者輔評述,撮其綱領,共得五點:

1、治理台灣總綱領。

2、開發台灣之前提。

3、臺灣治理之趨勢。

4、台灣時事及處境

5、治台策略及目標

   由上可知,藍鼎元是一位真正知台、識台者;一直懷有關懷台灣,積極開發台灣意識的人,並俟適當時機就付之實施;他是一位真正真心關懷台灣的人。清初台灣初定,所謂「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台灣理亂局勢處境及治理目標,在其著述書中,敘述極詳。平定朱一貴之後,其佐廷珍治台期間,以輔台、建台為主,其善後之經營處置,犖犖大者,為後人所懷念,並可作為治理台灣者之參酌(傳聞日本台灣總督府將其列為治理台灣的重要參考理論),我與國榮先族兄將其整理,列為條目,共二十二條,以供參考:

1、諫遷民以度亂源。     2、重台澎以固邊圉。

3、嚴守禦以防不虞。     4修武備以行保甲。

5、准攜眷以安家室。     6增郡縣以利移墾。

7、行墾田以足民食。     8恤澎民以壯門戶。

9、敘勳勞以勵官兵。     10、厚俸祿以獎廉能。

11、信賞罰以固其本。     12、儆吏胥以杜其奸。

13、興學校以維教化。     14、疏減訟源以止爭。

15、尚儉約以正民風。     16、禁鴉片以全其生。                 

17、化惡習以奠其居。     18、寡租賦以裕其財。

19、治客民以弭禍階       20、行感化以安民番。

21、少殺戮以全其德。     22、施仁政以收民心。

 

二、藍鼎元與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

1、藍鼎元與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可以查到的文獻並不多,而且大致重複;都說:台中市有三座規模較大的媽祖廟,分別是萬春宮、萬和宮及樂成宮。其中以萬春宮最早,也是唯一未被台中市列為古蹟的廟宇。(日據時代被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重建)。

三座廟創建年代之先後,和台中地區開墾進度有關:萬春宮與藍廷珍藍鼎元有關;萬和宮和張國有關;樂成宮和平和板子銅壺林氏有關。(見廟會精靈、繽紛旅遊網資料)。

 

2、比較有信服力的文獻資料是:南屯采風-引萬和宮簡介中的一段話:「於台中市,除萬和宮外,尚有四座媽祖廟;即中區萬春宮;東區樂成宮;北屯區南興宮;西區朝奉宮;各自擁固定信眾。其中以創建於雍正年間之萬春宮、萬和宮為最早;乾隆年間之安樂宮次之。恰好將台中市區東西分為三部份。三間廟宇創建年代之先後,與台中地區開墾進度有關聯。即萬和宮和張國有關,萬春宮與藍廷珍藍鼎元有關,樂成宮和平和板子銅壺林氏有關。其信徒前二者較為集中,以老街為核心,與交易中心一致;樂成宮則向西南擴及烏溪北岸,為每年唯一遶境之媽祖。這是提到藍鼎元與台中藍興莊萬春宮之關係,比較明確可信的文獻資料。

 

據萬春宮附近耆老說:萬春宮媽祖是藍廷珍從湄洲請來奉祀;藍興莊媽祖廟,則由藍鼎元鳩工興建的。萬春宮雖毀於日據時代,其文物一部分則被保留下來,現安放於萬春宮中,皆十分雅緻;疑為當年藍鼎元興建萬春宮時,請名匠所製。其主殿鎮殿媽祖後,有幅「滄龍吐水」圖,以國畫方式完成,氣勢磅礴;畫工精緻傳神,為罕見之佳作,經專業鑑定,應為立廟之初,就有此作,存留至今,為他廟所無。

 

   這段話我個人認為是可信的。按鹿州初集載「與荊璞家兄論舟中起雷書」-鼎元預測「廷珍其建勳業於台灣?」預卜台灣有大亂,但囑其祕而不宣。「與荊璞家兄論台變書」洞悉「屈指浙閩珠將帥可屬大事無如兄者,…….宜選兵配艦,以待出師。」勉以「大丈夫得提三尺為國誅亂討賊,何其壯哉!」教以「制府滿公,智勇深沉,可以共事。」建議「省會隔遠,鞭長不及,…..請其移駐廈門,就近督師,面商調度。」期許「內有制府彈壓指揮;兄可一意前驅……繕飛報大捷之疏矣。」平定變亂,藍廷珍實為關鍵人物;而鼎元運籌參贊;亦是不可或缺之人才。凡此以見廷珍鼎元是二而一,一而二;宜乎論者以視「藍廷珍」為「藍鼎元」是兄弟二而一者矣。平朱一貴之亂,藍廷珍為主要戰將,所謂兵馬倥傯,喋血山河;又屬理提督印務,政、軍之務繁忙;建廟之務,委由鼎元鳩工興建。據耆老所說:萬春宮媽祖是藍廷珍從湄洲請來奉祀的;藍興莊媽祖廟則由藍鼎元鳩工興建的;是合理可信的。現存資料都一致說萬春宮和藍廷珍藍鼎元有關。三百多年過去了,廟已重修多回,然台中人仍不忘當年藍廷珍藍鼎元之用心。

 

肆、結語

時代巨輪不停的向前轉動;歷史不停的紀錄著轉變。從1945年台海兩岸的隔絕,到開放,幾乎將近半個世紀。雖然它能隔絕兩岸親人的信息;隔絕兩岸幾乎所有的交流;但是他永遠隔絕不了,兩岸親人的親情;和台灣人對故鄉的懷念。所謂:參天巨木,必有其根。血濃於水,人不親土親;月是故鄉圓;土是故鄉親;水是故鄉甜;這是人的天性。

做為一個有情有義的台灣人,慎終追遠,敬仰祖先,是其傳統的美德;也是非常自然的感情。認祖歸宗;落葉歸根;萬里返鄉,尋根謁祖,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每次帶著兒女到台南鹿耳門天后宮拜謁媽祖時,我都會指著那片海土相連的地方,告訴兒女說,那裡是北汕尾鹿耳門,那裡是當年兩位祖先藍理藍廷珍渡海平台的地方,雖然滄海桑田,鹿耳門已不復見,但對著兒女,訴說著祖先藍理破腹孤舟救主,兩丈藍理巨旗,嚇破敵膽;藍廷珍七日平台的故事,兒女們睜著大大的眼睛天真的對我說:「是真的嗎?怎麼書上都沒說。」這時,先人神勇破敵的景象,就浮在眼前,歷歷在目,宛如就在眼前。

每次到赤崁樓、官祀武廟逛古蹟吃完度小月,或是到台南安平吃蝦捲,每年走春到台南祀典天后宮拿通書時,站立在媽祖主殿螭壁前,看著那塊「神潮徵異」的南澳總兵藍廷珍謝神恩匾,和那塊雍正四年由藍廷珍以「媽祖湧潮濟師事」上奏,雍正御書「神昭海表」的御匾,仍高懸在臺南大天后宮。心中就有股莫名的激動;聽著廟裡主事說著當年鴨母王朱一貴的傳奇故事;及藍廷珍七日破敵,鴨母王敗走無尾溝,成為燈謎的傳奇。我就心有榮焉的自問?這真的就是我藍氏的祖先嗎?

每次到「一鹿二府三艋舺」的鹿港,去尋找小鎮的故事。吃蚵仔煎、喝魚丸湯,然後到鹿港天后宮訪古,聽著解說員說這尊是開基「二媽」,是當年靖海侯施琅請部將藍理去湄洲請來的開基媽祖,全世界只有這一尊,現在大陸祖廟都沒有開基媽了,要拜湄洲開基媽祖,就來鹿港天后宮,就是這一尊。」到鹿港文開書院,看著「新建鹿港文開書院記」寫著:「至漳浦藍鹿洲鼎元,曾贊族兄元戎廷珍,平朱一貴之亂,所着平台紀略及東征集,仁義之言藹如。不但堪備掌故,以勞定國,祀典怡然。……..搜采同時渡台,艱貞肥遯之徐盧諸君子,及東征作記之藍鹿洲共八人,以配享徽國朱文公。」我的心頭就會無限的悸動。

每次到台中出差,有時同窗好友都會拉著我的手說:「來!去看你家的廟。」我都會莫名奇妙。台中萬春宮,奉祀著藍興媽祖,那就是傳言中我家的廟看著奇特的建築格局,大門在主殿的右邊,還有戴著清朝官帽的公石獅,和那座全台唯一的石牌坊「天后閣」,聽著耆老說:「萬春宮媽祖是藍廷珍開墾藍興莊把他從湄洲請來的媽祖,迎到這裡奉祀的湄洲媽;藍興莊媽祖廟,是由藍鼎元鳩工興建的。還有那幅『滄龍吐水』一定要看喔!是別的媽祖廟都沒有的。」腳踏在萬春宮的廟庭裡,真的就有回家的感覺,好熟悉啊!好親啊!似乎看到先祖藍鼎元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萬春宮裡。

每次到南投日月潭,看著一湖山色的美景,品啜著頂頂有名的日月潭膨鼠紅茶,口中就不禁吟哦起鼎元公的紀水沙連:

自斗六門沿山入,過牛相觸,溯濁水溪之源。翌日可至水沙連內山。山有蠻蠻、貓丹等十社。控弦千計、皆鷙悍未甚馴良、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水沙連嶼在深潭之中,小山如贅疣,浮游水面。其水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匯為潭。潭廣 八、九里,環可二、三十里。中間突起一嶼。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雲飛鳥語;古稱蓬瀛,不是過也。 

 番繞嶼為屋以居,極稠密。獨虛其中為山頭,如人露頂然。頂寬平,甚可愛。詢其虛中之故,老番言自昔禁忌,相傳山頂為屋,則社有火災,是以不敢。嶼無田,岸多蔓草。番取竹木結為桴,架水上,藉草承土以耕,遂種禾稻,謂之浮田。水深魚肥,且繁多。番不用罾罟,駕蟒甲,挾弓矢射之,須臾盈筐。發家藏美酒,夫妻子女,大嚼高歌,洵不知帝力於何有矣。蟒甲,番舟名,刳獨木為之;划雙槳以濟。大者可容十餘人,小者三、五人。環嶼皆水,無陸路出入,胥用蟒甲。外人欲詣其社,必舉草火,以煙起為號,則番刺蟒甲以迎;不然,不能至也。 

嗟乎?萬山之內,有如此水;大水之中,有此勝地。浮田自食,蟒甲往來,仇池公安足道哉!武陵人?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但番人服教未深,必時挾軍士以來遊,於情弗暢,且恐山靈笑我。所望當局諸君子,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使人人皆得宴遊焉,則不獨余之幸也。

水沙連內山,產土茶,色綠如松羅,味甚苦;清冽,能解暑毒,消腹脹,亦佳品云。

口中喝著紅茶,心中想著,這是不是先祖鼎元所言:清冽,能解暑毒,消腹脹,亦佳品云的山茶。面對水沙連美景,古今交錯,令人心中有無限之遐思。

藍家人雖分隔兩地,但不忘本;不忘根的祖訓,和祭拜祖塋的習俗,是不會因為分隔兩地;時空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家譜、家廟、祖塋、是我們共同的根,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但如要親澤藍氏先祖們偉大的事蹟,那就要來台灣;畢竟台灣人,最知台灣事。

 

仰視浮雲,悠悠我心;風檐展書,哲人已遠,典型夙昔,無限慨然!藍氏先祖,人格卓犖;獨立不群,風神超邁,平台、治台、輔台、建台;功在台灣。康熙皇帝品贊藍理為「平台首功」。」雍正譽藍廷珍為「治台功臣」;藍鼎元為「籌台宗匠」,誠非過譽。打開台灣的開拓史,就是一部我藍家的拓台、墾台史。

 

劉家謀海音詩(詠鼎元):

「戎馬書生氣浩然, 軍中草檄比如椽 ;功成不復論酬賞,大海歸來月滿船。」

誠識人之作也,也是對藍氏諸先祖的公允之評。

 

 追思先祖,黽勉思齊。猥以疏淺,急就成章,未暇細審,唐突先祖,不勝惶悚,為之贊曰:

 

巍莪厥祖!浮海岱員,平台、治台;輔台、建台,有功吾台。

 

先祖藍理,血戰澎湖;破腹救主。孤舟破敵;平台首功。趙北口外,君臣相見;解衣視創,俯視嗟嘆。迎駕揚州,康熙御書,勇壯簡易。奉神渡台,獨流湄香。

 

厥祖廷珍!巡視南洋,雷起舟中;先機料敵,慎謀能斷,七日平台。號令嚴明,秋毫無犯,軍民相愛,克翦元狁;不妄殺戮,仁將之風。山海靖平,墾貓霧悚,擴地千傾,名約南興,以利民生;迄至今日,其制猶存;清介仁恕,治台功臣。

 

我祖鹿洲!一介書生,宏謀深慮,籌謀劃策,助兄平台。瀛州初平,力求安定,至鉅且繁。建言半線,設縣添兵;築城墾地,獎勵生產;勸農課桑,解除度禁;招募墾荒,施行保甲,權宜救急;振興文教,以維風化;撰東征集,平台紀略;獨留台史,籌台宗匠,功在台灣。奉祀文開,配享朱子,有清一代,唯有鹿洲。

士生於世,所求為何?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藍氏列祖,胸襟豪邁,超然物外;台海洶濤,滿船明月,獨見往來。

 

祖籍漳浦 清南澳總兵裔 後學藍孟德 2010年歲次庚寅菊月謹撰於南瀛屏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oye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