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總兵藍理和他的藍氏家族

文章出處:http://www.csea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456

   藍理是清朝的重要人物,在平定藩亂、收復臺灣、治理定海、重修普陀、經營福建,推動社會和諧與民生發展方面做出卓越貢獻,被康熙譽為“平臺首功”,禦賜“勇壯簡易,所向無前”牌坊一座,其生平事蹟入傳《清史稿》。浙江舟山和福建漳州兩地至今還保留著藍理的許多痕跡。浙江定海的藍理總兵府、普陀山的藍理功績碑和題匾,福建漳浦的種玉堂、漳州浦頭藍理廟中至今保留著藍理手書“江漢以濯”匾額……近年來,以藍理為代表的藍氏三傑也頗受史學界關注。曾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施琅大將軍》中,藍理作為平臺先鋒,破肚勇戰,功績卓著。澎湖一役,藍理還救過施琅大將軍的命。康熙六十年(1721)夏天,臺灣爆發朱一貴起義事件,藍理堂侄孫藍廷珍、藍鼎元奉命入台平亂,後署理臺灣。

  藍理和藍廷珍、藍鼎元三人分別被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譽為“平臺大將軍”、“治台名將”及“籌台宗匠”,後人又把他們稱為“藍氏三傑”,其事蹟皆入典《清史稿》。在“藍氏三傑”的影響下,福建漳浦藍氏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湧現了三十幾位四品以上的將軍。同時,早年與藍理一起投軍的鄉人柯彩、陳龍、許鳳等人亦以軍功光耀門楣,官居總兵,其中許鳳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受康熙帝禦賜禦書“閩越雄聲,楚滇偉績”牌坊一座。

藍理:四落四起的人生旅途中成就的功業

  康熙二十九年(1690),藍理曾調任定海鎮總兵,在定海鎮執掌兵權十三個年頭。藍理,字義山,號義甫,漳浦縣萇坑石椅社(現屬赤嶺佘族鄉)人,生於清順治四年(1647),他的一生中四落四起。他的性格中既有魯莽的一面,又有俠義的一面。

  第一次經歷人生的波瀾,是在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藍理因觸犯族規將被沉塘,後獲救逃往漳州,與四位青年同鄉結為異姓兄弟。“五人穿三條褲”、“王爺公的火油也敢偷到”等民間傳說,講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第二次經歷人生的波瀾,是在藍理從福建漳州回鄉開染坊時,因境遇不佳,便邀一幫青年替官府抓海盜,卻被昏庸縣令視為同謀而入獄,後因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造反獲釋,北上投康親王傑書所部清軍,英勇善戰,以戰功授清建寧遊擊。

  第三次經歷人生的波瀾,是在藍理任灌口營參將時,因剛正不阿,關心士卒,與總督姚啟聖結怨而下獄。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準備第二次征台,慕藍理有膽有識,保舉藍理為平臺先鋒。台海戰役中,藍理身負重傷,腸流肚外,仍衝鋒在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從此,“破肚將軍”藍理,讓臺灣的鄭軍聞風喪膽。臺灣歸順朝廷,朝廷論功,藍理作戰英勇,兩次救帥,入島招安,功列第一,康熙稱藍理“台海血戰,功在首先”,賜“平臺首功”匾文,授昂幫章京內大臣兼攝左都督,世襲騎都尉,封一等伯,賞漳州郊區田地一塊(後稱“藍田”)。接著,藍理與施琅一同駐理臺灣、澎湖,一同修建南普陀寺,一同上疏奏請康熙賜封媽祖天妃娘娘為天后娘娘,後又被任命為神木副將、宣化總兵、定海總兵、天津總兵、福建陸路提督。在任期間,藍理鬥權貴、治勢豪、修廟宇(包括普陀山寺廟、舟山天后宮、天津天后宮等)、辟糧田(藍田)、築港橋(包括漳州田裡港、浦頭港街、江東橋等)、重民生、促發展,深得民心,皆稱其為“菩薩將軍”,並贏得康熙讚譽,說“為官者當如此”,賜“勇壯簡易,所向無前”牌坊和提督府各一座。

  第四次經歷人生的波瀾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秋,當時福建漳平陳五顯因天災造反,藍理迅速派兵平息。但有人還是利用此事做文章,說藍理治軍無方,剿撫不力。康熙怪罪下來,藍理未作申辯,再次入獄。康熙五十四年(1715),朝廷出征新疆準噶爾部叛軍失利,康熙再次起用藍理隨征新疆、西藏,捷報頻傳。翌年,藍理因病回京醫治,病逝于天津藍田莊裡。

  康熙賜聯贊藍理道:“銅柱海疆曾著績,鐵衣戎略夙知名。 ”福建、臺灣、浙江、天津、京城、陝西、新疆、西藏等藍理生前呆過的地方民眾聞悉藍理病逝噩耗,自發為藍理舉行祭奠儀式,有的地方群眾感念藍理在世恩德,為他建立廟宇,雕塑神像,予以供奉。世人贊曰:“公一代虎將也,起草茅,建奇勳,生平舉動,種種異人,可不謂非常之傑乎!公有奇氣,急流勇進,終不可沒,拖腸血戰,功在社稷,菩薩心腸,澤被百姓,堪稱簡易潔清之操,國家干城之彥,千載猶將慨慕之哉!”

舉賢不避親,成就“治台名將”藍廷珍

  藍廷珍,字荊璞,漳浦縣萇坑官塘頂壇社(現屬湖西佘族鄉)人,生於康熙二年(1663),為藍理堂侄孫,窮苦出身,投靠藍理,深得藍理賞識,以軍功提任定海營把總,後任溫州鎮標中營遊擊。

  康熙五十三年(1714),藍廷珍從官山外洋追捕賊船到青山外洋,海盜聞風喪膽,從此海盜相互告誡要“謹避老藍”。藍廷珍威名日盛,引起同僚妒忌,說藍廷珍不務正業,愛在家看戲。閩浙總督滿保聽信讒言,尋機彈劾藍廷珍。提督吳升瞭解藍廷珍為人,贊其為“閩浙第一良將”,滿保方才作罷。康熙五十六年(1717)四月,關東大盜孫森盜竊遼陽巨炮和戰艦,潛逃下海,康熙大怒,責成沿海官員嚴加緝拿。

  藍理舉薦藍廷珍,康熙密令藍廷珍緝拿孫森。滿保沿海巡視,到溫州獨不見藍廷珍接駕,加上小人進讒,滿保再次誤會藍廷珍。到裡安時,滿保看到藍廷珍擒獲關東大盜孫森,大喜。贊其曰:“兩省將才,無出其右”。

  康熙五十八年(1719)春,藍廷珍任澎湖副將,夏秋間又改授為南澳總兵。康熙六十年(1721)夏天,臺灣爆發朱一貴起義(臺灣規模、影響最大的農民起義),藍廷珍奉命入台平亂,戰功顯赫,被康熙授予“平臺大將軍”,任閩台水陸提督。平臺後,藍廷珍署理臺灣,開發臺灣,興辦學校,發展經濟,融洽族群,加強兵備,嚴懲造成臺灣民不聊生而導致朱一貴率眾起義的腐敗瀆職的文武官吏,力諫朝廷不要遷民劃界,不要劃界避番,不要隨意遷台民回內地,不要放棄臺灣。藍廷珍率兵開墾於貓霧棘之野的藍興堡(亦稱“藍田”、“藍興”,今屬台中),也成為臺灣開發史上最早最大規模的開墾地。雍正譽其為“治台名將”,擢升其為福建水師提督,賜提督府一座,正門對聯曰:“複鹿耳以崇朝韜略奚似管樂,定東都於七日戎機可比孫吳”。

  雍正七年(1729)冬,藍廷珍因病卒于任所。朝廷賜給帑金全禮治喪,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毅”。噩耗傳至臺灣,山河嗚咽,台民悲泣。

  雍正贊曰:“藍廷珍是吾朝定策經理臺灣之功臣,後提督福建,知人善任,將弁行陣,整頓一新,立巡防之法,數千里波恬浪靜,商賈晏然,實乃大清之棟樑也! ”世人亦贊曰:“公一生忠勤,好捕賊,勇敢善戰,常為士卒先,他事恂恂如不及。虛心自下,功成名立,令終有俶,非偶然也。夫讒嫉之於人甚矣。哨海稱戈,可雲在家觀劇,含沙之口,何所不至。所恃當權勿輕以耳為目而已,使其時無提督吳公之保全,大盜孫森之急救,則良將已失,誰複為國家建勳業,垂不朽乎?征台大役,所關甚偉,滿氏實式憑之,雖骨肉手足,未足喻其相需之殷,得無自歎。前此幾為小人所誤否,妒賢害能,小人常態,非聰明仁智,公忠為國者,所向無前,其孰能知之?噫嘻,公一代名將,得千秋名史,卓卓乎垂不朽矣!”

文才武略藍鼎元,被清朝皇帝稱為“籌台宗匠”

  藍鼎元,字玉霖,別字任庵,號鹿洲,漳浦縣萇坑山母頂(現屬赤嶺佘族鄉)人,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秀才出身,十七歲時遊學到定海拜訪堂叔公藍理、堂兄藍廷珍,後以學行兼優受聘福州鼇峰書院著述講學,被世人稱為“八閩才子”、“經世良才”。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藍鼎元與文友同游漳州,寫下《臨漳台賦》。藍理看到《臨漳台賦》,對藍鼎元斷言說:“以此文觀之,今後東南海域若再有事端,欲徹底平復之,非廷珍與你莫屬! ”

  康熙五十八年(1719)秋,藍廷珍鎮守南澳,問計藍鼎元,藍鼎元為藍廷珍寫下著名鎮海之策《論鎮守南澳事宜》,並在《與荊璞家兄論舟中起雷書》中預見臺灣亂象,“恐有兵事,將勞吾兄”。

  康熙六十年(1721)夏,臺灣朱一貴起義,藍鼎元隨藍廷珍入台平亂。在臺灣,藍鼎元擔任藍廷珍軍師,籌畫軍政要務,關注民生,關注民聲,為平臺、治台、興台做出卓越貢獻,如在《與吳觀察(巡台禦史吳達禮)論治臺灣事宜書》中率先提出“信賞罰、懲訟師、除草竊、崇節儉、禁惡俗、儆吏胥、革規例、正婚嫁、治客民、興學校、修武備、嚴守禦、教農桑、寬租賦、行墾田、複官莊、恤澎民、撫土番、招生番”等治台十九策,上疏朝廷奏請合理設置臺灣府縣、開禁婦女赴台、開禁海外貿易等,藍鼎元同時也成為清朝初期提出對外開放的第一人,並預見日本虎視眈眈,妄圖吞噬臺灣之心。後因朝廷功名規制作祟,布衣之身的藍鼎元于雍正元年(1723)有功無爵返回鄉裡。此時,他完成平臺、治台之重要著述《東徵集》、《平臺紀略》,系統全面地論述治理臺灣的策略,形成經營臺灣的完整理論體系。

  150多年後,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的治台之策皆取自藍鼎元的《東徵集》、《平臺紀略》。200年後,著名歷史學家連橫在《臺灣通史》贊曰:“藍鼎元著《平臺紀略》,其言多有可采。”又說,“鼎元著書多關台事,其後宦台者多取資焉。”

  雍正二年(1724),藍廷珍上京見駕,向雍正舉薦藍鼎元。雍正召見藍鼎元譽其為“籌台宗匠”,任其為朝廷修史館《大清一統志》編纂。雍正受其影響而越發重視臺灣的發展事宜。自此,閩粵兩省又有大批人員向臺灣移民,掀起臺灣開墾高潮,內地遷台鄉村與新墾田地在雍正年間迅速發展,遍佈全島。史家評說,藍廷珍、藍鼎元的治台方略與興台措施,為臺灣日後於光緒十一年(1885)從福建一個府升格為清朝一個省奠定了紮實的經濟社會基礎。

  雍正五年(1727)冬,藍鼎元經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朱軾推薦,晉見雍正,系統條奏經理臺灣、臺灣水陸佈防、漕糧兼資海運、鳳陽民俗、黔蜀封疆、教育教化等六事。雍正一一嘉納,授藍鼎元為廣東省普甯知縣,後又兼任潮陽縣令。在任期間,藍鼎元察民情、恤民生、嚴斷獄、慎吏治、除腐惡、辦學堂、興文化,採取一系列措施綜合整治社會秩序,安保民生,發展經濟,殫精竭慮為民辦事,辦案如神,贏得百姓讚譽,至後卻因觸犯豪紳權貴而被革職回鄉。回鄉後,藍鼎元一如既往讀書講學著述,倒也其樂融融。

  雍正十年(1732)春,經廣東總督郝玉麟、兩廣總督鄂爾達力保、上奏,藍鼎元先後又被任命為廣州府幕僚、知府,並為朝廷條陳臺灣十事,平復台番之亂。雍正十一年(1733)夏,藍鼎元因操勞過度,病逝于廣州知府任上。藍鼎元在學問方面,一生建樹亦巨,著作等身,有《鹿洲初集》二十卷、《女學》六卷、《東徵集》六卷、《平臺紀略》一卷、《棉陽學准》五卷、《鹿洲公案》二卷,《修史試筆》、《潮州府志》等書刊印行世,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商貿、交通、水利、民族,以及文學、史學、地理學、哲學等,藍鼎元成為與李光地、蔡世遠齊名的“理家閩學大師”。藍鼎元賚志以歿的消息傳到京城,雍正聞悉,長歎道:“藍鼎元的才幹不止是當一個廣州知府,他的才幹可以為大清國做更多的事。”並下旨授禦匾,上書“公正廉明”。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朱軾為藍鼎元立傳,世人亦贊曰:“藍公鼎元忠厚誠篤,寬和淡定,才華橫溢,誦法先儒,名震閩粵,學人宗之;治政有方,敬民如天,嚴於守令,誠於教養,百姓敬之。”噩耗傳到臺灣,全島哀悼,彰化等地鄉民還自動設廟配祀藍鼎元。

  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福建水陸提督、參贊大臣、藍廷珍之孫藍元枚率領清軍平定臺灣林爽文、莊大田起義後,乾隆一日翻閱《東徵集》,贊藍鼎元曰“不愧為籌台宗匠、治台宗匠”。藍鼎元官階不高,治政時間不長,然業績昭昭,影響深遠,鹹為後人所敬仰,成為清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其事蹟行狀,亦廣見於史傳名錄,如《清史稿》、《四庫全書》、《國朝耆獻類征》、《中國名人大辭典》、《辭源》、《小方壺齋與地叢鈔》、《碑傳集》、《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等均見其名其傳其文。

  在“藍氏三傑”精神的影響下,藍氏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湧現了三十幾位四品以上的將軍以及若干文官,六人入選《清史稿》。

作者: 鄭劍鋒 來源: CseaC.com-舟山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oye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