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部畬族譜牒文書的兩岸親緣

臺灣金門藍氏的福建漳浦族緣紀略

 

文/謝世清 陳華 

 

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明清時期福建向臺灣大量移民,使福建籍人占臺灣人口的80%以上,兩岸人民血肉相連,與臺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閩台文化”。今年5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佈的《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要把福建建設成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傳承保護發展畬族等特色文化,對連接兩岸同胞情感將發揮重要的文化紐帶作用。

 

2002年11月3日,臺灣金門藍氏族親帶來的《石椅種玉堂浯洲金門城藍氏族譜》,是一部畬族譜牒文書的珍品。通過兩岸藍氏族譜對接,增加了金門藍氏同胞對祖居地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一步促進了兩岸人員交流交往。

 

有清一代從康熙到乾隆史稱盛世,也就在這個時期,元末徙自江西的漳浦石椅“種玉堂”藍氏成了福建畬族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據統計,當時其族人中僅官居清軍綠營二品以上的將官就多達23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藍理(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任福建陸路提督)、藍瑗(藍理胞弟,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年任金門總兵)、藍廷珍(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為臺灣總兵,雍正元年即1723年升福建水師提督)、藍元枚(藍廷珍孫,乾隆四十九年即1710年任江南提督,五十二年即1713年為福建陸路提督、水師提督),此外還有被人譽為“籌台宗匠”、雍正年間官終廣州知府的藍鼎元。他們在《清史稿》中都有立傳,清《四庫全書》中還收錄有藍鼎元的專著。

 

石椅“種玉堂”的藍氏後人珍藏有數部家譜,其實這些家譜,包括龍海市圖書館的藏本都是出自同一底本的手抄本,成書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而且是清一色的殘本,明顯失落後半部。2002年11月3日,金門藍氏族親前來漳浦石椅村拜祖認親,他們帶來了一部《石椅種玉堂浯洲金門城藍氏族譜》,雖然還是出自同一底本,但居然是基本完整的手抄本,終於讓漳浦族人找到了多年以來苦苦追尋的後半部。這是一部佘族譜牒文書的珍品,是目前已知的,海峽兩岸畬族同根同源的最原始、最直接、最翔實的歷史見證。

 

清代同治進士、刑部員外郎陳康祺著有一部內容豐富、材料廣泛的史料筆記《郎潛紀聞》,其中許多內容被後來民國初年編纂的《清史稿》和《清稗類鈔》所錄用。書中稱“漳浦藍氏代產名將”,而首開先河的是藍理兄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藍理兄弟隨施琅征台,大戰澎湖,時為三品銜右營遊擊的藍理腹部中炮,“腸出矣,血淋漓”,侄子藍法“為掬而納諸腹中”,四弟藍瑗“傅以衣”,五弟藍珠“持匹練連腹背交裹之”,藍理仍“大呼殺賊,不暇顧也。”嗣後,康熙帝稱藍理為“拖腸血戰”的“破肚將軍”,“召至前,問血戰狀,解衣視之,為撫摩傷處,嗟歎良久。”該書還稱讚藍理兄弟“均具文武才”,“藍義山(藍理號義山)軍門諸弟,皆以平臺功加都督。瑤功最多,未仕卒。瑗至金門鎮總兵,與公皆喜書擘窠大字,揚盾一躍三四丈。珠官參將,勇不讓諸兄,而性敏嗜學,能背誦《通鑒綱目》,不遺一字。一門英傑,亦近代所希已”。

 

在石椅種玉堂藍氏族譜的世系中,藍理排行第十二世。兄弟6人,藍理居大,族人稱大老爺;藍瑗居四,是四老爺,因其字蘧,族人也常稱其蘧侯公。藍瑗自22歲隨胞兄藍理征台血戰,36歲擢升正二品金門總兵,這位四老爺蘧侯公“一生尊祖敬宗”,深受族人敬仰,為創修“世德堂”、“大樹堂”、“種玉堂”、“兩金堂”等四大祖祠以及廣置田園祀產,他慷慨解囊“費銀數千兩,合族皆沐其恩。”

 

藍理和藍瑗都多妻多子,藍理共有妻妾7人,生6男;藍瑗有妻妾6人,膝下共有兒子9人,其中4人從武,5人習文。藍瑗第六子藍國麟,元配蘇太君生,大抵因父親任金門總兵,隨即定居金門,譜稱其“開金始祖”;第八子藍國輝,為繼配劉氏生,分居廈門,譜稱其“開廈始祖”。清代金門島和廈門島同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一衣帶水,雞犬之聲相聞,由於地緣關係,當時藍瑗後裔的金門、廈門兩大支派關係尤為密切。

 

該家譜的卷首、卷末都有殘損,無法確切得知撰稿人的姓名。但執筆人在文中稱藍瑗為“本派”,稱藍理為“伯祖”,而且自第十三世開始只詳盡地羅列金門、廈門派下的世系和墳塋祀產,可見是譜為藍瑗的金門、廈門派下共同主持纂修,執筆人也一定是他們這個支派的後裔。

 

第十三世“開金始祖”藍國麟,字清源,千戶長,肇居金門城西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葬在金門前水頭社西近海,地名金龜尾炮臺左畔。元配陳氏福娘,繼娶黃氏珠娘。生子二:長藍仲庸、次藍家祥(字仲貞)。藍仲庸疑是早逝,因而附葬父親藍國麟的墳中。該支派的世系表截止于清光緒初年的第十九世藍特選。從世系表中不難看出,自第十四世藍家祥開始,每代僅生一男,也就是說從乾隆到光緒已經是六世單傳了。相比之下“開廈始祖”藍國輝派下顯得人丁興旺,藍國輝生六男,派衍周邊,到第十七世藍君澤已在當地蔚為望族。藍君澤由行伍出身,同治年間累升至正四品閩安右營都司,膝下五男一女,他常年熱心家族事務,“因金門房親年老”,還代為承管料理其份下祀產,家譜中多處可見藍君澤署名撰寫的相關文字。

 

藍瑗的曾祖父是九世祖藍艮泉,生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卒於崇禎五年(1633年),因曾孫而得以誥贈榮祿大夫,早年葬于漳浦張坑內厝石燭山。自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藍瑗升任金門總兵,他背地裡開始謀劃一個事關家族三房的重大舉措——要把曾祖父的靈柩起遷改葬到自己的駐防地金門島。家譜中詳盡地記述了這件事情的緣由和經過。

 

藍瑗曾祖父的元配是翁太君,年僅22歲不幸去世,生有一子藍德昌,為長房。繼配許氏,生子二:次房藍德緝、三房藍德啟(即藍瑗的祖父)。長房世居蔡坑番山,兒孫個個“甚然強壯”,而徙居鶴經的次房“所出之丁至十六歲變得軟腳病”,還時常受到長房欺淩。次房和藍瑗兄弟的第三房同是繼配許氏所出,“同胞之情,此為血脈相關,不忍坐視”。據說追根到底是曾祖父的石燭山墳地所在“又曰鱔魚落畓,故名不雅”,於是“公思欲將曾祖墳柩起遷改葬”。

 

藍瑗篤信地理風水,事後他曾就此撰文寫道:要使家族“歷數代而昌熾”,“慎擇陽基陰地,數首之力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藍瑗到任伊始就秘密著手為曾祖父另擇陰地,並很快相中了金門山仔兜許坑鳳髻山。從是年十一月到第二年七月,藍瑗從其金門籍部屬兵丁薛謀功等數人手中購得鳳髻山園地十四丘,計畫用於開築墳塋、塋庭以及豎石獅、石燭。同時還買下金門城東鄒伯星的大小園地七丘,作為日後“香資”。

 

藍瑗在金門“苦心盡力”的異常舉動終於被漳浦蔡坑的長房所洞悉,他們派人輪流護墳,“每日夜堅守嚴謹,是以不得下手,公無計可策”。藍瑗不愧是清軍著名將領,他知道只能揪準時機,一舉而奏效。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除夕日的半夜,“算到各歸家圍爐,以為歲首”,藍瑗本人坐鎮金門府衙指揮,標下十餘艘兵船偷偷接近漳浦,停泊龍海白水營待命,“乘夜到山,用軍兵掘開墳墓”,待到“長房之人偵知,追之不及”。也許是黑夜裡忙中有錯,搶到金門的竟然不是曾祖父,而是長房的親祖妣翁太君的棺柩。此事無法一而再,藍瑗將錯就錯,“是春竟然擇吉地,起工造葬封塋”,同年孟春四月以自己兄弟六人的名義隆重遷葬翁太君,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令族人咋舌。

 

隨後藍瑗還請人將墳圖繪製成冊,親自撰寫序文,表述自己的初衷,“恐後來之子孫事久多變”,希望“子孫勿因偏報己見,勿為聽訛便改”。由於藍瑗在家族中素孚眾望,而且事後處置妥當,“置田三十擔,每年納粟十六石五鬥,以為往金門獻紙所有路費”,更由於遷葬後居然“房房均吉”,因而長房後裔也就默認既成事實,從此相安無事。

 

藍氏宗祠和先祖墳塋多在漳浦境內,藍瑗墓葬同安,夫人蘇氏墓葬惠安,而翁老太君又遷葬金門,可想而知,每年春秋祭祀,藍氏族人相互往返兩岸之間,忙得不亦樂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oye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