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氏祖孫提督-府第和家族
(原發于《福建民族》1998年) 王文徑
漳浦縣的赤嶺湖西兩鄉,居住著2萬余藍姓佘族, 是閩南地區佘族最大的聚居地,也是福建省主要的藍姓佘族的祖居地。僅從明代以來,藍姓佘族就不斷地分衍到省內外各地定居,根據族譜及有關資料,其中包括福建的海澄、華安、南靖、晉江、漳平、福甯、南靖、福鼎、連江、南安、福州、漳州、金門、閩候等縣市, 廣東省的陸豐、揭陽、惠豐等縣, 河南省的新安, 此外浙江、廣西等地的不少藍姓也是從漳浦傳衍的,其中福鼎縣有3萬多藍姓人,自稱源自漳浦種玉堂, 浙江省蒼南縣1萬多藍姓,亦與福鼎藍姓同宗,屬於漳浦藍姓種玉堂派下;而臺灣3萬多藍姓人,祖地其本上都是漳浦赤嶺湖西。
這個源遠流長,衍派紛繁的大家族,在清代初期,曾經達到了一個極其鼎盛的階段,集中地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軍事將領和政治家。且又多是對臺灣早期的軍事活動和治理作出重大貢獻,影響深遠的人物。本文將選擇對藍廷珍這一清初著名著名將領及其家族二百年來的榮辱興衰,通過對這一家族的主要的聚居地--新城( 藍廷珍府第)的社區文化,進行初步的調查, 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漳浦藍姓佘族的發展脈絡。
威名遠播的祖孫提督
藍廷珍(1663--1729年)字荊璞,漳浦湖西人,佘族,漳浦藍姓種玉堂第十五世祖,是清初定策經略臺灣的功臣,歷任澎湖副將,南澳總兵,福建水師提督,曾奉命率師平定臺灣朱一貴起義,為臺灣的治理和開發作出重大貢獻,影響深遠。
藍廷珍少年時不甘於窮困,不遠二千里投奔已在浙江定海任總兵的族祖藍理麾下,深得藍理信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升任定海營把總,又升磐石守備,溫州鎮左標營,在溫州期間,勤於巡邏.多次在南鹿海面上捕獲賊船,威名日盛, 滿保巡視里安,恰逢藍廷珍斬賊九十幾人,為之奏聞,晉升為澎湖副將,又擢南澳總兵。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起義,僅幾天就幾乎佔領全島。滿保即保舉藍廷珍總統水陸大軍平定,藍廷珍率部從鹿耳門登陸,經七天征戰,俘獲朱一貴,平定全島,不久,施世驃病逝,藍廷珍奉令署理提督之職,留台處理善後事務。
臺灣平定後,藍廷珍針對當時制定的劃界遷民政策,多次給滿保寫信,認為:把山地劃為棄土,幾萬戶人如何安置;搬遷耗資數萬,官無從開支,民無濟於事;移民必先耗資開路;一千五百里界牆界壕塹,勞民傷財,恐激起民變;剛經歷了兵亂的百姓,再不堪動盪之苦,一旦遷移,恐不願坐以待斃。再者如劃界遷民,也將斷絕軍需的來源。他主張對臺灣百姓採取教化的辦法,鼓勵開拓的方針,使地盡其利,人盡其力。藍廷珍的意見,被滿保全部接受,並根據他的主張,在諸羅轄地,劃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增設彰化縣,溪北至雞籠,設淡水廳以理“番”。之後,藍廷珍又上書阻止了臺灣總兵移鎮澎湖的計畫。
在治台期間,藍廷珍在臺灣實行了保甲制度,設立大鄉總和鄉長,為使防務更加完備,實行團練制度,同時允許縣丞、巡檢各編練鄉壯三百名,以補兵源不足,這些兵員,有事則從軍,無事則分散為民,鄉自為守,人自為兵,對臺灣的社會安定,防止外敵侵犯,開拓和發展臺灣的經濟,起了很大的作用。雍正元年,藍廷珍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雍正八年,死于任上,贈太子少保,諡襄毅,賜祭葬。墓葬位於漳浦縣城東面的火燒埔,現鹿溪糖廠後. 1958年被掘,墓誌為四片黑葉岩組成一盒,用小揩陰刻,曾被縣文化館收藏,可惜的十年浩劫中失落。
藍姓家族自慶福於元未定居漳浦,傳藍蕃派下,到12世藍世明傳藍迪智,藍迪智傳藍士登,藍士登傳藍廷珍,藍廷珍的小兒子藍寵,繼承父職,官至銅山營參將。
藍廷珍孫藍元枚,由世職隨標學習,先補金門參將,遷龍門協副將,調海澄。又擢臺灣總兵,調金門鎮,江南蘇松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擢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調藍元枚為福建陸路提督,駐于蚶江一帶接應,當時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以觀望遷延撤回,即調藍元枚為水師提督,參贊大臣,提兵由蚶江渡海入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到達鹿耳港,隨即與總兵普吉保于四更進兵,前往柴坑仔大武壟,直攻林爽文的營壘,一戰大捷,但不久,即病死於軍中。英年早逝,贈太子太保,諡襄毅,賜祭葬。與其祖藍廷珍同諡襄毅,世稱漳浦藍氏家族的“公孫提督”,“大小襄毅”。
藍元枚墓葬位於漳浦縣城西郊的大南阪農場剌塘後作業區藍厝村. 五十年代辦農場時被毀,墓道碑移到大南阪農場場部大院內。
藍廷珍、藍元枚與及藍理,藍鼎元,均出自漳浦藍氏種玉堂,並指揮或直接參與了清初對臺灣的幾次用兵,是對臺灣的治理,社會安定,軍事建設,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的人物。其中的藍理是藍廷珍的族叔,也是收留、提攜藍廷珍的人;而藍鼎元則是藍廷珍的族弟,原住在赤嶺,後選擇了新城村後的高叟洞作為隱讀處,平時極關注臺灣的動態,朱一貴起事,他聞訊便斷定朝廷將啟用藍廷珍為將,即趕到廈門投奔藍廷珍,在平臺和治台過程中,為藍廷珍參贊軍務,起草文書,不少意見為藍廷珍所接受,並寫下了《平臺紀略》,《東徵集》等著作,對於臺灣的開發和治理,影響極為深遠,“歷代治台者都引以為法”,被譽為“籌台宗匠”。
一代望族的百年滄桑
據漳浦種玉堂1991年新編的《藍氏族譜》轉錄《漳浦縣誌》稱:“藍元枚, 字蔔臣,日寵之子”,但同一本《藍氏族譜》又載:藍廷珍子長日寵,次日章, 三日寧,元枚為日寧之子。據筆者調查,現居住在府第中的藍氏族人唯一奉祀藍元枚的珠塔一家,是公認的三房,此外,珠塔一房在府第中的房產,為右耳房; 而族人公認的大房,現縣僑聯主席藍哲亮一房,其房產卻在左耳房,唯一的解釋是:藍元枚應為藍廷珍三子派下,也就是說,藍廷珍三子依次應為:日甯,日章,日寵。
大房藍寧傳以輦,以輦傳文雅、文田,文雅傳柑皮、西河,柑皮無子,由藍鼎元派下藍座仔過房于柑皮名下,座仔傳德光、水覺,德光傳彰芳、彰傳、彰奇,亦僑居印尼,彰芳傳哲超,哲儒、哲仁、哲軍, 彰傳傳哲言、哲琛、哲亮、 哲理、哲安。哲言、哲琛、哲亮三人在國內定居,餘現均在印尼;彰奇傳哲弦、哲行,均在印尼行醫;水覺傳利貞、利靈,利貞定居加拿大,長子宇鳴,為香港新加坡華僑銀行總經理,次子宇揚;利靈定居漳州,長子兆輝在國外攻讀博士學位,次子兆熹,移居臺北。大房人丁不旺的原因是,十八世家族內亂,出了一樁命案。這個顯赫的家族自此走向沒落。
藍廷珍功成名就時,按例設有學田、祭田、義田等,其中學田100畝, 供族人有功名者衣食。二房藍章無仕,子名佚,傳到十八世,出了一名秀才,按族規可亨用學田, 小秀才成了老秀才時,大房西河也中了秀才, 就要討學田到自己名下。老秀才自然不允,於是二個房頭產生爭吵,藍西河爭不過,一怒之下,聚眾殺死了老秀才,事後全家潛逃到外地匿居,官府捉不到兇手,便將100 畝學田官賣給鄰近的白鶴林村藍姓。
也許,用的就是祖先當年馳騁疆場的利劍,辟開了自家兄弟的頭顱。民國間準備修繕日接樓,拆開樓板,當年殺老秀才處尚可見斑斑血跡。從此,這座著名的古三合土方樓,便只剩下四堵危牆,一院蕭疏。
藍西河匿居處,歷來不為人知,直到近年時興尋根訪祖,才有消息傳稱系潛住同安馬巷一帶。
藍廷珍次子日章,族譜中沒有記載當過什麼官,其後裔也有幾代名字失傳,這一房到了清中期出了一名秀才,又被大房所殺,之後便幾乎都以務農為主,到二十一世萬肯之子藍士英,當上了國民黨漳浦外東區員警所長,勢炎薰人,卻捲入湖西藍黃兩姓宗族械鬥,被“CC”組織殺死。
黃姓是湖西的大族,清康熙間出了黃性震,以獻平臺十策,官至湖南布政,太常寺卿,與同時代的藍廷珍職位相當,勢均力敵,歷史上藍黃兩姓的糾紛一直不斷,清未頂樓人黃桃,不堪壓迫,聚眾殺死赤嶺藍姓大地主藍清海,揭杆而起,在漳浦中部的主要山脈灶山,建了一座狗糞寨(亦稱九婿寨),豎起“漳浦義勇軍”的大旗,俗稱“黃桃反”,並以打擊藍姓地主為主。一時更加劇了兩姓的矛盾,四十年代,有黃藍兩人在圩場上發生口角,以此為導火線,兩姓便捲入了爭鬥,湖西大地主藍秋金暗中出錢,由藍士英出面參與,結果雙方死傷數十人,直到藍士英被殺,雙方才告收兵。但藍姓,特別是新城村內的藍姓家族,已是元氣大傷,藍士英一個兒子,也逃到印尼定居了,留下小兒子支撐家門。藍士英的兩個弟弟卻沒有參加這一混戰,並繁衍成30多人的大家族,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二十三世水龍現年85歲,為全村年紀最大者。
三房日寵生元桂,元枚,元桂以祖、父候補主事,後官至知府,建新居於藍廷珍府第右側,稱“清溪堂”,死後葬湖西小徑山,墓前有石望柱一對,分刻: 地卜牛眠四尺崇封從馬鬣;經明虎觀萬年靈葬鎮龜山。上款:永春林日升蔔, 下款:賜進士出身分巡兵備道年家姻眷弟李威頓首拜題。元桂子孫繁衍情況不詳。
次子藍元枚也以“外公蔡相國,內公藍提督”之貴,補廣東海門參將,後官至福建水師提督,死于軍中,子藍誠襲其職,藍誠生平無傳,子名佚,孫一名九余,傳鞏仔,傳茂生、茂昌,茂昌於四十年代失蹤,茂生傳珠塔、珠東、珠建、珠發、珠旺五人,珠塔、珠東又傳五人,為三房現乃居住在新城村中的唯一者,男女人口21人,稱新提督派。此外,還有育芬一戶十餘人,居住在白竹湖農場京野村。 據族人回憶,藍元枚派下,尚有一支遷居臺灣, 其中二十世名叫義佬, 民國初年曾任臺灣某縣縣長, 娶臺灣籍妻子,離任後攜妻回鄉, 但其妻過不慣閩南的生活, 經常爭吵,致妻子跑回臺灣, 義佬抱幼子追趕, 在路上追上, 只好同船回臺灣定居,現後裔分居于臺灣宜蘭、羅東,與藍鼎元派下混居在一起。
藍元枚病死於軍中後,輾轉歸葬於漳浦西郊,族人有派往守墓者, 繁衍成現大南阪農場剌塘後村的藍厝自然村,有藍姓人口150多人。 據族譜認為系藍元枚後裔。但筆者認為,守墓者通常應為族中的下人,或佃戶,家丁,親兵一類,為家景貧寒,無以為衣食者,才選擇為人守墓,亨用其祭田,且藍元枚四十歲英年早逝,子女多半未能獨立,所以這些藍姓人應不是藍元枚直系子孫。
藍姓族人傳說,藍廷珍生前將家產分為五份,即一二三進左側為大房,正堂兩側為二房,右側為三房,三進及主樓左側為四房,右側為五房,但據族譜等資料表現,藍廷珍僅有三子,即日寵,日章,日寧,此外,三進以及主樓歷史上也一直是大房和二房的後裔在居住的,這個傳說是否可靠,尚需進一步研究。
- Sep 27 Fri 2013 10:24
藍氏祖孫提督-府第和家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