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漳浦蓝氏族谱及家族源流若干考证
1. 全国蓝氏族谱宗源考证
全国蓝氏族谱众多,但奇怪的是,大多数族谱都写到本宗来自闽西德蓝氏七郎系统。特别是远古始祖都是蓝炎帝世孙蓝昌奇,到唐代,始祖是蓝明德及蓝采和(我已经充分考证过这二人都不存在)。为什么是这样呢,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内,为什么只能一脉传承,其他宗支都哪儿去了?灭绝了?
据有关人士考证,现流行于世的蓝氏族谱,即汝南源流蓝氏族谱,最初的版本是由131世蓝必宁所整理续编的。
蓝氏宗谱自出耳,为康齐先生手。观黄迁徙源流,并不乱夫,亦是征信而传后,然阅世愈多(实)真予故。
蓝必宁:字国泰,号康斋,生于洪武十七年(1385年)甲子十一月十一日酉时,十六岁入府庠,己卯科中式二十一名,永乐丙戌附林环榜登进士第,授内阁中书迁礼科给事中,永乐二十年(1422年)壬寅为六科都给事,宣德十年(1435年)乙卯任山西道副使旋致仕(有考证蓝必宁终身未仕),享年七十一。蓝必宁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对于家族事务极为关心。
蓝必宁的蓝氏族谱编制了先祖从炎帝世孙蓝昌奇以来的世系,并以唐代扬州节度使蓝明德及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为直接先祖,经过对其先祖世系的编排,使人们从其族谱中看到一个世泽流长、宗光发扬的汉族世家。
2. 全国各地蓝氏族谱均嫁接闽西蓝氏家谱
纵观现今行世的蓝氏族谱主流,如蓝海筹木刻本《江南列祖传》、《蓝氏历代迁郡始末》、《蓝氏历代宗源》、《大埔县蓝氏族谱》等,无不滥觞于蓝必宁。下面以《大埔县蓝氏族谱》为例来加以阐述。
从当地的口传和族谱记载来看,蓝姓在大埔的发展脉络并不是很清楚。大埔蓝氏族谱自公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第一次聘请廖廉斋创修,其时并不明白自己的宗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廖廉斋侄子廖覆一续修时,点明了“大埔之蓝,南宋末有”。又说,“先伯父疑而传疑,信而传信”,并确立了蓝姓开基祖大兴公(蓝庆寿)和大小宗,而从大兴公到第六世五十郎的个人记载都很模糊,只是从第七世开始宗族的历史才慢慢“明朗”起来。1933年九修族谱时,“......只知兴公为湖山开基始祖,其所自出,尚属茫然,况数千年以上之开族大祖乎。续修将竣,披查绍溪公抄自江西传来旧谱,始知前乎大兴公者,尚有129世,历历可考。急宜补入,俾现时后代因流溯源,共悉蓝氏赐姓开族,肇自(炎)帝次子昌奇公也。”
这一段文字说的很清楚,直到1933年九修族谱时从江西获得旧谱(蓝必宁编修的族谱),大埔蓝氏才知道大兴公之前尚有129世。
2003年的十修,根据九修谱抄自江西的“昌奇公至130世大兴公直系表”与福建谱对照,将之表格化,明确列出“岁数”、“生卒之年”和各祖生活的“时代及王(帝)号”。并自福建谱取得“昌奇公至大兴公各祖谱传””附於前表之后,以供查阅参考。因上述“谱传”各祖俱有生卒记载,至此,创修及二修时所说的“疑而传疑,信而传信”的“疑点”便明白了。“十修族谱委员会”议决:除廷瑞公之父实为念六郎公(九修谱载入绍溪公抄自江西传来旧谱,笔误为念一郎公)。
不难发现,大埔蓝姓和福建上杭、武平、长汀蓝姓的源流是一致的,四地都将吉甫公尊为蓝姓入闽始祖。透过十修《大埔县蓝氏族谱》可以发现,大埔蓝氏的源流与福建宁化、上杭、武平的源流完全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是从闽西蓝氏族谱那边原原本本抄袭而来的。
3.漳浦蓝氏族谱如何形成
不难看出,漳浦《蓝氏族谱》也是以闽西上杭蓝氏谱牒,即《闽杭庐丰蓝氏族谱》为主要依据,从该谱牒抄袭转接的。比如,二者皆奉昌奇为始祖,以蓝明德为一世祖,自此二十世,除个别祖先名号有别,历代祖先大都相同,迁徙路线也相同。有所不同的是,漳浦《蓝氏族谱》所载的念七郎“迁居建宁府,后仕元,提举江西学政”,此一说法上杭《蓝氏族谱》大相径庭,明显不是指同一人(念七郎)。
作者经过考证认为,漳浦族谱同时兼顾了闽西上杭蓝氏族谱和蓝光、蓝宽两个分支的情况,因而与上杭蓝氏族谱记载不同。
漳浦蓝氏族谱,是融合闽东闽西两支蓝氏族谱而成的。
2.1 与闽西谱的关系
《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延续了现有闽西、闽东以及广东、四川、广西等地蓝姓族谱对族源的记述方法,也就是以远古的蓝昌奇为始祖,以唐朝的蓝明德为江南始祖,以闽西蓝氏七兄弟之一的蓝念七郎为分派始祖。可能当时的修谱者在编修漳浦《蓝氏族谱》时也觉得关于祖先的种种详细记载过于蹊跷,无从稽考,因而在族谱中只是简单罗列,并未全盘照抄。
漳浦蓝氏的由来,其记述是从蓝念七郎开始的。根据《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大概情节是这样的:
在闽西武平县,有蓝氏七兄弟,第七子蓝念七,名炯,号文明。迁居上杭扶阳金竹陂。元未提举江西学政,迁建宁,因为相貌堂堂一表人材,被当地巨富陈氏招为女婿,生子琛,字邦献。蓝琛曾任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县令,生三子,分别是长子蓝兆(字元晦,号廷瑞),次子蓝光(字仲晦,号石泉),三子蓝宽(字季晦,号清甫)。蓝廷瑞生下蓝庆福、蓝庆禄、蓝庆寿三子。
漳浦蓝氏族谱对于其始祖蓝念七郎的记载是这样的
蓝炯,字文明;元未提举江西学政,迁建宁;被当地巨富陈氏招为女婿,与陈氏生子琛,字邦献。
这样的记述,与江西、广东、四川等地的族谱对于蓝念七郎的记载相去甚远:
念七郎公字广远,又名戊生。公初居长汀水口之白露树下,妣陈氏妙娘,生四子:1、福通,2、福达,3、福兴,4、福旺(《蓝氏族谱宗源》)。
《武平蓝氏族谱》和《广东大埔蓝氏族谱》对蓝念七郎又有一番描述。
念七郎公,住上杭扶洋(湖洋 )金竹陂殁,葬扶洋李坊龟形,复迁庐丰宋公坪,仙人掌形,乾山翼向石刻,墓志藏之冢葬课丁,配李氏生一子:伯三。(《武平蓝氏族谱》)
显然,这两个念七郎名字不同,居住地不同,传衍也不同,更有甚者,一个只是普通的农民,并未出仕,另一个则是官员,而且是管学校的官员,在封建社会,这两人简直有天壤之别。
根据福建武平中堡林坊蓝氏族谱记载:
武平和漳浦蓝姓族谱大一郎前世系一致,故漳浦蓝姓出自武平大禾大一郎后裔无疑,孙为蓝元晦(武平念六郎公族谱为伯三郎或小七郎),号廷瑞,从江西迁居前亭霞美,后再迁至海澄隆教。
与漳浦蓝氏同出自蓝元晦公的广东大埔蓝氏,在《广东大埔蓝氏族谱》这样记述:
128世 念六郎(1336—?),又名丙生,字臣卿。。。。。。念六郎公原居闽武平中堡林坊村,曾带第三妻马氏和三个儿子到广东大埔,随后三子又返回原居地武平。念六郎与马氏都葬于广东大埔石门麻。
原配钟氏,生卒葬失考。
继配余氏,葬武平中堡林坊村,生五子:十郎、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十八郎。
再配马氏,生三子:百一郎(号廷珠)、百二郎(号石泉)、百三郎(号廷瑞)。
129世 廷瑞(1364—?),念六郎三子,又名百三郎,号小七郎。公由闽武平林坊迁漳浦县前亭岭高硶下尾社,社内有蓝家井石界,后移居海澄县镇海隆教社。
这两个族谱均认为漳浦蓝氏出自念六郎、百三(伯三)郎之后,且这与漳浦族谱的描述出入较大:一是没有介绍蓝炯是念六郎还是念七郎,二是从念六郎到百三郎(廷瑞),中间少了一代(蓝琛),三是没有江西为官的记载,四是百一郎(号廷珠)、百二郎(号石泉)、百三郎(号廷瑞)三兄弟的名、字、号、长幼皆颠倒混乱(应该是:蓝兆(字元晦、号廷瑞)、蓝光(字仲晦,号石泉)、蓝宽(字季晦,号清甫))。
2.2 与闽东关系的渊源
闽东,源自蓝光、蓝宽这两个分支。其参与者是漳浦蓝氏第十二世孙蓝紫涛(林铭球)。
蓝紫涛作为明末的监察御史,有条件全国走透透,认识诸多蓝氏宗族,从而穿针引线,找到所谓的蓝氏源头或支脉。
在《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里生动地记载蓝庆福第十二代孙蓝紫陶(漳浦蓝氏开漳以来第一个进士及第)与清甫公子孙蓝古棠在京城认亲的故事:“古棠,癸酉(1573年)科(进士),入京遇紫陶公,言及世谱相同,方知原属一本之亲……”。
1573年距离蓝必宁首创蓝氏族谱已经过了近150年,显然,蓝紫陶并未知道或不认可闽西蓝氏族谱。
蓝应元是漳浦蓝氏第十五世孙,官至礼部侍郎,参与编修《四库全书》,涉猎广泛。亲自为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古培镇《蓝氏族谱》撰写《湖广本宗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蓝应元受宗人委托,为华南《蓝氏族谱》撰写《湖广本宗族谱序》。序云:“殊不知我族始自炎帝七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公,封姓于蓝。逮至战国,楚大夫亹为尤盛,期间隐居乐道、抱膝长吟者,屡有其人,于闽居武夷者,仁、智二公,称二蓝先生,工诗,实为闽中十子之倡,其居福州、漳州,又自漳入粤,各占籍不一。据福州旧谱,又有江西学政琛公移居三山一支,世代同异互见,而皆系出汝南。”
序中提到的福建蓝氏开基先祖有四支:武夷仁、智二公,其居福州、漳州,又自漳入粤,各占籍不一;江西学政琛公,移居三山一支;闽始祖光公(福州蓝光),自元末以行省都事入闽;金浦始祖廷瑞公(蓝兆)开基镇海。
序中并没有提及念七郎蓝炯,也没有提到闽西的蓝氏七郎系统,更没有提及江南始祖蓝明德。
由此可见,直至乾隆年间,漳浦蓝氏更偏向于认为与福州蓝光同宗。也就是来自于江西。
2.3 族谱成书年代及作者
同大埔谱牒一样,至少到清中叶,漳浦蓝氏没有自己的谱牒,也不清楚之前的祖宗传承情况。
从现族谱和金门族谱的传承看,已经到18世,也就是嘉庆——咸丰年间,在金门谱末尾有“光绪元年正月,孙君泽谨书”字样,说明金门谱牒成书于光绪期间。
收存的内容看,里面收录了房产地契,所记内容既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之事,也有同治五年(1866年)和光绪九年(1883年)。可见该谱成于光绪年间。
蓝瑗是蓝理四弟,官至金门总兵。他“一生尊祖敬宗”,深受族人敬仰,为创修“世德堂”、“大树堂”、“种玉堂”、“两金堂”等四大祖祠以及广置田园祀产,他慷慨解囊“费银数千两,合族皆沐其恩。”
蓝瑗派下第十七世蓝君泽由行伍出身,同治年间累升至正四品闽安右营都司,他常年热心家族事务,光绪年元月,他完成了《蓝氏族谱》编写。
3.基本评价
第一,漳浦开基祖之前谱系抄袭闽西谱之痕迹明显,但有所改动,也就是说,可能在编修过程中发现矛盾,实在无法接续,于是对接了 蓝紫涛留下的“念七郎迁居建宁、后提举江西学政,以及念七郎之子蓝琛又任江西抚州临川县令”的故事。
第二,第十二世蓝理的宗支派系清楚,其他房头基本不写。这说明在第一次修谱时,对十二世之前的脉络就不完全清楚,更不可能弄清开漳始祖之前的列祖列宗。
第三,明末清初漳浦蓝氏三位著名文人蓝紫涛、蓝鼎元、蓝应元都参与家族事务并且对本家族的源流均有所论述,但从未提及与闽西蓝氏的渊源关系。
第四,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我们的前辈在修谱时对自己从何而来问题十分苦恼,为了追根溯源,四处搜索同宗同族,好不容易找到闽西完整族谱,于是就移花接木,把自己这一脉嫁接上闽西谱了。从所谓江南始祖到闽西七郎系统的记载,基本不可信。
第五,漳浦在唐代就是畲族的大本营,一种学术观点认为漳州蓝氏就是当年唐宋时期畲族的遗种,甚至是蓝凤高的后人。一切皆有可能。若是如此,所谓从江西、闽西之争更不遑多言。
4.结论
把天下蓝氏族人都说成是从闽西迁徙是一种弥天大谎,武断地说漳州蓝氏来自闽西武平或上杭更是无法接受。并非说漳州蓝氏不能出自武平或上杭,而是为了追寻历史真面目;族群的发展是多源的、非线性的甚至跳跃式的,不能为了所谓的姓氏文化认同和和谐而牺牲历史真相,误导后人。我们更应该把目光和着力点放在为当世今人谋福利方面,而不是去追逐虚无缥缈的名门将相、神仙祖宗。对此,我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粘贴于此,博君一笑。
长江茫茫闽江碧,各自开源各自流。
人类生态亦如是,他祖何曾是我宗?
万物由来多姿态,蒲籽流播榕树繁。
荒冢夜鬼哭儿孙,近山不祭拜远山。
(蓝荣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